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6%,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8%。路透调查预估中值分别为上涨1.7%和下降1.6%。
数据并显示,9月CPI中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3%。
至此,CPI同比涨幅再次重返“1时代”,创出2010年1月以来的56个月低点,当时涨幅为1.5%。
主要数据:
--CPI同比上涨1.6%(路透调查中值为上涨1.7%)
--PPI同比下跌1.8%(路透调查中值原本为下跌1.5%,随后受样本扩大影响修正为下降1.6%)
--CPI环比上涨0.5%,PPI环比下降0.4%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3%
以下为市场人士的评论:
--招商证券宏观经济研究主管 谢亚轩
9月CPI数据低于市场预期,与宏观经济基本面需求较弱有关。此前市场担心四季度通胀可能会成为问题,但9月份数据显示通胀压力并不像此前市场担心的那么大,这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间。回顾昨日央行公开市场中国央行再次下调公开市场正回购利率,释放偏宽松的政策信号也是可以理解的,是以通胀回落为基础的。
未来货币政策或将延续目前用非传统的市场化手段来补充基础货币缺口,此外,央行可能会通过调整公开市场或是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方式来释放利率的信号。总之,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是中国整体的货币存量以及偏高的信贷率亦是约束货币政策的因素,这导致货币政策虽有一定的操作空间,但也不会太大。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年内通货膨胀压力彻底消除,伴随猪肉价格的高位回落,年内一度上涨的物价压力完全释放。我们一直认为,主要受供给面影响的物价走势难以形成持续性。在经济“底部徘徊”的低迷格局下,通货膨胀未来的表现不仅是“有压力、无风险”,而是可能转化为通货紧缩。
经济低迷的态势决定了价格的基本运行态势,未来CPI同比值仍将持续低位运行状态。伴随CPI同比值进入1.0时代,我们坚持认为年内通货膨胀威胁将转化为通货紧缩威胁。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
9月物价维持温和增长,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而PPI持续下滑显示工业品价格明显走低,工业品价格通缩在持续,尤其PPI环比下降0.4%,降幅较前两月加快,包括钢铁等价格持续下跌,加之原油价格回落,输入性能源价格大幅走低,均带动PPI持续下行,显示出制造业供大于求的压力较大,去产能调结构仍在进行中,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不轻。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 李慧勇:
数据显着低于预期。从CPI结构上讲,食品价格涨幅回落是符合预期的,因为去年基数比较高;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能反映经济景气度的非食品价格涨幅出现回落,PPI回落幅度亦超出预期,这说明当前经济景气可能比预期的要差,产能过剩的矛盾和需求不足的程度都比预期的要严重,进一步确认了当前应以稳增长的主要政策基调。
未来还是需要降低融资成本,激发民间经济活力,尤其在三次下调正回购利率之后,降息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可能下调25个bp(基点),以更直接更有效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需要加大铁路、水利、管网等基建投资,来对冲行业投资下滑对经济的不利影响。
最后,长短结合,勿忘改革,应尽快启动有短期稳增长效益的改革举措,譬如破除垄断、PPP(政府和社会部门合作)、新型城镇化等。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牛犁:
9月物价维持温和增长,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而PPI持续下滑显示工业品价格明显走低,工业品价格通缩在持续,尤其PPI环比下降0.4%,降幅较前两月加快,包括钢铁等价格持续下跌,加之原油价格回落,输入性能源价格大幅走低,均带动PPI持续下行,显示出制造业供大于求的压力较大,去产能调结构仍在进行中,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不轻。
--浦发银行高级宏观分析师 曹阳:
9月CPI涨幅1.6%,PPI跌幅扩大至1.8%,下行幅度均超出市场预期。CPI中,食品价格贡献涨幅0.78个百分点,假日消费较多、保存期较短的鲜菜、鲜果类食品环比涨幅较多,但考虑基数影响,两者对当期CPI均贡献较小。肉制品上涨1.2%,贡献价格上涨0.09个百分点,分项来看,环比只有猪肉价格有一定涨幅,但影响较为有限。非食品中,在季节性因素影响下,文娱分项环比涨幅为0.9,但地产市场低迷使房租价格环比涨幅仅为0.1%、9月油价下调和境内游减少使交运通讯分项环比跌幅达0.3%。物价不再成为宽松货币政策的制约。
从PPI来看,在产能过剩、需求低迷的背景下,诸如采掘、原材料等上游行业PPI低迷的态势没有改观,两者同比跌幅达6.7%和2.7%,反映上游行业的工业生产购进价格指数跌幅更大。PPI走低,使企业盈利承压,这需要通过降低实际利率来来缓解企业财务费用负担,而CPI较低、地产等资产价格处于下行周期,居民通胀预期稳定也增加了宽松货币政策空间。我们认为央行近期下调正回购利率仅是新一轮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始,未来降息、降准均是可能的政策选择。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 朱振鑫:
9月CPI同比回落至1.6%,主因是总需求疲弱、油价下跌和翘尾因素。PPI同比-1.8%,因总需求萎缩但产能依旧过剩所致,PPI转正仍需时日。
通胀低位徘徊、需求持续低迷,政策面仍将继续定向宽松,但食品(猪肉)和非食品(低端劳动力)供给收缩的潜在压力仍未完全消失,全面宽松不会出现。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 唐建伟:
CPI涨幅收窄主要还是翘尾因素的回落,新涨价因素总体平稳,下半年主导物价走势的就是翘尾因素。整个四季度翘尾因素都比较低,所以四季度物价涨幅也不会太高,全年CPI涨幅可能比政府年度目标低很多,我们预计大概为上涨2.1%左右。
CPI看不出通缩,但PPI是明显通缩,主要是工业领域中的通缩,工业领域通缩严重主要原因是产能过剩压力特别大,前两年过度投资在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内需放缓的情况下,过量的产能找不到需求。PPI降幅还在扩大,年内转正的可能性肯定看不到了。
政策基调不会变,货币政策还是稳健偏松,调控还是定向为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
主要受翘尾因素影响9月CPI回落较快,预计10月和11月仍会反弹,全年预计会在2%左右波动,而PPI持续30多个月下行令人忧虑,显示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去库存去杠杆的过程仍在持续,估计明年也很难转负,通缩隐忧难消。
总体看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没有明显减轻,需求依旧不旺。从政策选择看,货币政策定向放松一直在持续,继续放松的空间有限,财政政策仍需加大减税力度。
**相关背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称,外界总误解7.5%是个底线,其实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经济有波动是难免的、但仍在合理区间,而且政策工具箱储备还很充足。
--李克强上周在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时指出,用好用活财政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运用定向举措,推进普遍性降费,支持实体经济,缓解“融资贵、融资难”;年内在水利、环保、信息网络等领域再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称,尽管前八个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但基础设施投资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预计今后几个月投资增速回落的幅度将会有所收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中国经济正由制造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转型,而服务业的劳动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即使经济增长放缓,就业情况也将保持稳定,无需出台大的刺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