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培科为路透中文特邀专栏作者,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关中国经济总量超过美国的报告被炒的沸沸扬扬,但中国内地媒体和官方经济学家相对比较谨慎,普遍不太认可购买力平价(PPP)的测算结果,认为这仅仅只是一种会计手法,并无太多的实质意义,尤其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之际,中国经济的深层次矛盾纷纷暴露,依靠楼市泡沫、低工资、廉价资源撑起的GDP,需要一个漫长的结构调整。于是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GDP主义,经济体量的比较就像人的体重比较一样,虚胖并没有太大意义,中国更希望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而非一个虚胖的经济大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总量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经济大国并不代表经济强国,千万别太把GDP当回事,GDP仅仅只是一个经济统计学概念。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占全世界的33%,当时被誉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GDP仅占全世界的5%;1894年到1895年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是日本的数十倍,但结果这个经济大国却遭受了历史的百年耻辱,割地赔款、任人宰割。从当时的经济状况来看,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很大,但经济中的主要构成是茶叶、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当时的欧洲已经过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蒸汽机、坚船利炮和工业品已经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要成分。在当时这样的结构对比下,中国这个经济大国遭遇凌辱和抢夺也就不足为奇。
比较国家之间的经济体量用购买力平价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汇率水平受多重因素影响,还有工资和物价水平的制定在每个国家之间差异很大,用实际购买力计算似乎比实际汇率计算更为精确,但如果忽视结构性差异和忽略综合实力的比较,虚胖未必能带来优势,反而是被国际“再平衡”的对象,现在虽然大国之间不会再野蛮地用战争来抢食,但要求汇率上升、降低顺差等来影响出口和让外汇储备减值,同时会要求经济大国承担更多责任和要求更多地援助,而目前的中国虽然胖了,但强大程度还没有与经济地位对称起来,至少目前还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无论军事实力、文化软实力、国际货币地位、国际话语权等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有些经济指标中国领先美国,但美国的股票市场市值比中国高四倍,且国防支出是中国的五倍,尽管中国国防预算增速超过美国,但按照现有的增速水平,2025年之前,美国的国防预算支出依然将超过中国,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差距更不用说。很显然,中国要想真正超越美国、迈入世界强国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如果中国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不走弯路,综合实力提升和经济体量超越美国是迟早的事情。
但接下来的这个过程是非常难熬的,尤其在跟一个纵横百年的霸权国家竞争,无论在应对外部环境还是平衡内部环境上都需要大智慧,如果挺住了就会一往无前,如果跌落了就会充满各种未知。
中国要想避免经济总量大而不强的局面和避免历史重演,中国经济结构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转型,产业结构必须要升级,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进步,否则依靠加工贸易和资源输出为主的“打工经济体”绝对没有任何前途。况且,以投资过度驱动GDP增长的经济结构很难持久。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中大部分贡献都是由投资贡献,而消费和出口的拉动相对较小。现在退出强刺激、房地产降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之后,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为了难题,而且以房地产为主导产业的中国经济在房价波动面前显得非常被动,房价的涨跌直接导致中国经济总量的伸缩,GDP里面显然有一定水分和泡沫存在,可一旦泡沫被挤掉,宏观经济将面临动荡。
同时高房价会成为阻碍启动内需的关键,因为高房价的支出直接抑制了老百姓的其他消费行为,对其他消费品会产生“挤出效应”。同时,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要从外需转向内需,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要启动内需除了要抑制高房价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只有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和有钱去消费时,中国的内需才能真正、有效地启动,中国经济结构也才会趋于合理。
另外,中国还应该继续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计价结算,并要加速放开资本项下,让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全球流通和交易,这样既实现了资本定价权,也推动了中国资产向国际市场的证券化,不但会有效地分散目前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经济金融风险,也会把现有的盘子做的更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会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