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央行已经扮演了多年“超能英雄”的角色,而近期美联储退出QE(量化宽松)、欧央行酝酿QE、日本央行再推QE等事件无疑让央行“风光无两”。究竟谁才是终极赢家?
美联储:终极大赢家
回顾危机之路,不免惊觉最后的大赢家仍是美国。问题之本——次贷危机生于美国,世界也随即跟着遭殃,然而美联储在2008年开启第一轮QE后经济不断复苏,如今了无生气的仍是欧洲和日本,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也正在放缓,拉美地区问题重重。
上周三,美联储正式宣布挥别QE,这也是六年来经济腾飞的一大标志。标普500指数累计上涨42.75%、美国失业率从2012年9月的8.1%下降至5.9%、通胀不断接近2%的目标值、美国的PMI指数从2009年3月时的36飙升至2014年10月的56.3。
此外,经济增长的另一体现就是美元的强势上行,伴随着市场对美国明年加息的预期,美元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或将继续独占鳌头,具体而言,美元资产的相对收益率更高、流动性强,亦具备全球储备货币的优势,因此资本的逐利性特征就很自然地使得全球超规模的资本持续流入美元资产,从美股到美债,最后再到美国的商业地产等,全面刺激了美国的各个角落。
宽松政策在美国、英国、日本、欧元区大行其道,缘何美国经济风景独好?其实比起究竟放多少水,购债的结构真正决定了QE的成败,美联储就是最好的例证。美联储的QE从一开始便不限于购买国债,而是大量收购有毒资产,即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QE1结束时便一共购买了1.25万亿美元的MBS。
欧央行:“中间环节”抑制宽松效率
欧洲央行从今年6月起便下定决心开启宽松大门——全面降息、启动担保债券购买计划、酝酿购买资产支持证券(ABS),企业债也被传将被收入囊中。然而,欧元区仍在通缩阴霾中苦苦挣扎,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必须经手银行这一“中间人”也抑制了宽松的效率。
“欧洲的问题很可能是个死循环,银行缺乏贷款动力、民间企业信贷意愿不强,宽松可能也无济于事。但重点是,欧洲人民似乎也不觉得有多苦。”欧洲研究专家也一度对本报记者表示。
回顾欧央行的放水初期,LTRO(长期再融资操作)是主要的融资工具,而银行获得LTRO融资后主要有四个选项:一是直接回购即将或已经到期的债券;二是以准备金的形式回存到欧洲央行,以备未来偿债之需;三是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券,收窄各国息差;四是将流动性注入实体经济。然而,最终资金的流向集中在第一、二个选项,更有部分资金通过第三个选项进行套利交易来赚取息差,而第四个对实体经济最具提振效力的工具却迟迟未被重用。
火上浇油的是,欧洲央行于今年9月推出的第一轮TLTRO认购表现不佳,欧洲央行向255家银行发放了826亿欧元贷款,远低于市场2000亿欧元左右的普遍预期。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近期刚刚结束的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良好,银行的放贷意愿或将有所回升。
日本央行:目标在股市
在安倍经济学步入中期时,日版QE一度备受褒奖,随后因为增加消费税的拖累而止住了步伐,安倍经济学也招来一片质疑。就在众人绝望之际,上周五日本央行再放奇招,宣布将每年基础货币的刺激目标加大至80万亿日元(此前目标60万亿~70万亿日元),意外扩大质化量化宽松(QQE)规模出乎市场预期。
尽管日版宽松的最终效力仍有待观望,但其对于股市(甚至是全球股市)的意义不言自明。再宽松消息一经公布,日经指数暴涨4.83%,盘中最高涨幅达5.5%,创2007年以来高点;美股高开,三大股指受日本宽松刺激而全线收涨,标普500和道指创历史收盘新高。
此外,日本政府养老基金委员会(GPIF)宣布批准将国内、国外股票配置比例从12%提高至25%,批准将日本债券配置比例从60%下调至35%,还会将国外股票与债券的持仓比例由23%上调至40%。可见日本央行希望将QQE的财富效应发挥到极致,这也将对刺激消费、提振通胀有一定作用。
“日本政府上述决定公布后,全球风险资产普遍上涨,这显示了央行仍有影响资产价格的强大实力。现在就要看欧洲央行如何行动,看是否可以减少政治方面的限制,传递出欧元区也会大胆行动的信号。”野村货币研究董事总经理JensNordvig认为。
此外,日元的走软也是日版QE的重要产物,或将造成全球“货币战”。外汇分析师表示:“日元明显贬值的证据确凿,当前已经惊人地突破了113.7的高位,随着美元升值预期突出,今年或将攻破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