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从上海市政协获悉,市政协经济委会同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课题组(简称“课题组”),日前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商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草案)》(简称“报告”)。
课题组在调研中注意到,网络消费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创造了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对线下消费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
网购销售额“攻城略地”刷新纪录,更映衬出实体商业的举步维艰。
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同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课题组日前完成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商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草案)。1-9月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93.89亿元,同比增长8.5%,低于去年同期8.7%。 实体商业正在面临困局。2014年1-9月上海网络商店零售额实现669.34亿元,同比增长21.7%,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幅度。网络消费的高速增长不断对线下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今年前9个月,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标准超市的销售额分别下降7.1%、3.8%、2.9%。
雪上加霜的是,商业企业的租金、人工、水电、物流等经营成本持续上涨,租金和人工成本分别是20年前的5倍和10倍,但商品销售毛利几乎没有增加。报告透露,今年一季度南京西路商铺每平方米租金达到83.5元/天,徐家汇为74元/天。近两年来,越来越多商业企业面临商铺租约期满、租金大幅上调的问题。多种因素易致大批内外资企业关闭门店。
随之而来的是北上广等出现部分商业地产空置率急剧攀升的情况,在有“南中国中关村”之称的广州岗顶IT商圈,太平洋数码、百脑汇等卖场的空置铺位随处可见。
建议调控商业规划增速
课题组认为,上海商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上海还要坚持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商业建筑面积总量,有效调控商业规划增速,尤其是限制超大型和大型商业网点的过度建设。 目前,上海人口结构中年龄在18-35岁的人口超过800万,80后、90后的消费者已经成为主力消费人群,消费群体的变化令消费者将更加注重服务消费。数据也证明,上海各种服务消费连年快速增长,近5年的平均增幅远远超过商品消费。因此,商业应不再仅仅扮演一个终端渠道角色,而需要更细致深入地挖掘和发现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提供更精准的商品和服务和全新的业态模式。 课题组注意到,上海商业企业已经从细分业态、拓展品类、跨界经营、创新管理、精准营销、延伸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造,并催生出一批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如淮海中路K11购物中心以艺术、人文、自然为主题元素,连卡佛建立强大的买手团队等。
同时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商业流通模式是新一轮互联网经济下的市场方式或市场模式的创新,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网络零售企业与传统零售企业的互动仍然不足。网络零售商急切地希望与传统零售商联盟,把规模做大,而传统零售商却担心联手会加快衰退。
课题组建议,市政府商务主管部门除了引导商业企业加快与新型网络销售、电视销售、电话销售等无店铺销售企业联动,加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全渠道销售模式。同时,可借鉴发达国家在商业房租管制方面的经验,通过控制商铺租金、减轻商铺税负等方式,降低商业运营成本。
商场利用“试衣间”参战
事实上,仍有不少实体百货在积极应对,“双11”期间与电商共享这场消费盛宴。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近日,北京、上海、广州等33个城市的银泰商业、王府井百货等28家百货集团317家门店,宣布与电商合作参与“双11购物节”,掀起了大规模O2O(线上线下)融合潮。
业内人士说,这种线上线下主动交融是一种双赢。实体商场也不是甘当“试衣间”,消费者可同时选择线上打折或线下优惠券购买,线下购买不仅留住了“徘徊”的消费者,还可提高吸引力,增加客流量。
对电商来说,和百货商场合作同分“双11”的一杯羹,也可以弥补线上购物的“天生缺陷”,即体验式消费。
业内人士表示,尽管传统商贸拥抱互联网的“风向标”已现,但希望这不止是一个节,更要真正实现转型,常态化方能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