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连续的低温阴雨,让棉花产量普遍大跌。更令棉农伤心的是,棉花的收购价格大不如去年。面临着减产又减收的双重压力,不少棉农发出疑问—明年,这棉花是种还是不种?
种棉户十之八九亏损
“今年这棉花,算是白种了。”在三厂工业园区孝威村,棉农周福生对记者连连摇头。今年他家种了2亩半棉花,拾了800斤籽棉,产量不及去年的七成。原以为产量低了,价格会冒上来,谁知,收购价仅是去年的三分之二。
棉花减产又低价,对于广大棉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我们测算,今年皮棉单产为72.33公斤(上年为84.5公斤),产量比上年减少14%。刚开秤的时候,棉花价格仅为每斤2.6到2.7元,比去年每斤4元左右的价格下跌了35%。”江苏省海门市农业局作栽站站长施晓辉告诉记者,今年该市棉花种植面积为13.7万亩,除去生产成本特别是劳力成本,种棉人家十之八九亏损。
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记者了解到,今年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导致价格大跌。伴随着市场的放开,棉花价格很难回到从前。
“棉花跌价,绝不是偶然。”提及今年的棉花市场行情,施晓辉观点鲜明。施晓辉告诉记者,今年国家取消了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农民种棉不再获得多年来延续的政策保护。国际原棉市场质优价廉,价格每吨比国产棉要低3000元,这导致国内市场棉花价格的下行。“我们启海地区,雨水较多、昼夜温差小,难以产出高品质棉,所占市场份额也就小。 ”施晓辉如是说。
没有了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保障,种植棉花所面临的风险不言而喻。“一亩棉花的农资成本将近400元,还不算劳力成本。我们要是去种植基地打工,一天少说也能赚个50元。”周福生告诉记者,他明年不打算继续种棉花了。
改走特色农业新路
“棉花没有了增收前景,调整和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正当时!”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观点一致:
压减棉花,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棉农们都知道棉花价格一跌再跌,没有往年的“甜头”,但他们仍然坚守几亩土地种植棉花。当记者问及他们为何苦苦执着于棉花生产时,几乎所有的棉农都反问说:“不种棉花,我还能种什么?”
的确,不种植棉花,那棉农们应该转向种植哪些农作物呢?“我建议他们调整种植业结构,改种别的作物。”施晓辉支招说,就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算上人工、成本费,其实,种玉米的纯收入不比棉花少多少。也可以种青毛豆、青豌豆。” 施晓辉说,当初余东镇长圩村村民普遍种棉花,后来改种高效露地、大棚蔬菜,每亩土地年产值从1000元跃升到1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