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财经作家吴晓波发布一篇文章《去日本买只马桶盖》,两日内微信中的日阅读量就达到167.6万。2月7日,中央电视台在经济频道开始连续报道《中国游客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盛况”,这种“穿越大半个亚洲去买一只马桶盖”的现象立刻触发舆论热潮,有关中国制造业面临何种形势以及如何升级的忧思与讨论连日来持续不衰。
争鸣中涌现的诸多观点不仅被业界视作呼唤中国制造抓紧产业升级的“马桶盖经济学”,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行市场培育、市场引导以及政府、政策应该怎样恰当地推动与保护等问题。
风口浪尖上的“马桶盖”
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中,吴晓波面对赴日出行的同行者们蜂拥购买日用品的劲头发出了职业性的思考,认为眼下笼罩在国内制造业头顶的几朵“阴云”即:成本优势丧失、渠道优势瓦解和转型恐惧。
2月9日,中国首届营销金鼎奖获得者、国内智能温水便座行业资深企业家马悦在西安公开发出《致吴晓波先生的一封信》,信中马悦以一名在中国智能马桶盖行业摸爬滚打20年的“行业老兵”自比,称面对赴日买马桶盖的风潮,有必要让外界了解一些关于中国智能马桶盖真实信息和现状。
马悦称,“去日本抢购马桶盖”现象中的马桶盖并不是普通马桶盖,而是智能温水便座,中国也已经于2011年1月1日正式颁布《坐便洁身器》行业标准。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问题是一个市场规律,市场需要正确的引导,引导需要正确的信息。我们已经饱尝因为引导而走入消费者‘买贱’、销售者‘贩贱’、制造业‘造贱’形成中国制造名声‘下贱’的市场怪圈。中国市场要呼唤做事‘讲究’不‘将就’的正能量。”马悦这样表明自己的观点。
品牌战略专家、新浪财经专栏作家李光斗也发文称:“中国制造要想化解目前的危机,唯有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未来的中国制造,其内涵应更多体现的将是品牌和创新,而不再只是简单地模仿和山寨。全要素生产效率包含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以及体制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内容,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量,还要注重质。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也就是对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让制造业进行品牌化的过程。”
“当前对制造业来说,最大的重任是转型升级,必须适应消费正不断升级的这个需求,怎么升呢?我觉得一个重要方向是把创意文化与工业制造结合起来,发展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技术和产品。” 西安市渭北工业区副主任金乾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与这些观点形成呼应的是,中国国家电网发出评论提道:“吴晓波的‘马桶盖’情怀无法拯救中国家电业的根本原因所在:‘有形的手’总在不需要的时候出现,却在需要的时候不给力,甚至消失。”
产业升级待解三命题
调查发现,这些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声音事实上代表了摆在国内制造业产业升级面前一直待解的几个命题:1、市场的引导和培育;2、怎么走品牌化道路;3、政府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角色功能。在持续至今的业界大讨论中,各方信息基本围绕这几个命题进行发酵,包括市场和政策的举动亦与这些命题不离不弃。
从1月15日起,中国智能马桶盖行业标准制定和示范单位、研发智能马桶盖20年的“洗之朗”企业,在西安早已启动“全民马桶换盖大行动”。
“智能温水便座,当它像热水器一样普及时,在中国市场每年的需求是3000万台,300亿的市场容量,现在每年也只有不到30万台,所以说智能马桶盖的未来市场提升空间极大。”作为“洗之朗”创始人的马悦这样表示,“但是,教育市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你要做出精品还需要更多的研发费用投入。而这些投入都不是小数字,跟着日本学吗?你会发现他们会把你带到沟里去,因为他们是在日本为日本卫生间而研发,根本不适合中国消费者使用,在这个行业,我们‘洗之朗’和日本企业竞争了20年,我们比日本人更懂中国市场上‘屁股’的需要。”马悦坦言。
西安市渭北工业区副主任金乾生则认为,现在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要靠内需下的消费拉动,制造业其实是大有机会,“但制造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体制灵活,技术、产品不断升级,也需要产业配套同步和政策设计、政策推动,因此无论是对一个地区还是全国,制造业升级发展都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协同推进。”金乾生表示。
2015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会议上,李克强直截了当地说:“我们政府要去做政府的事,我们老去给市场发号施令,老是带企业去规划,政府自己的事情都没做。企业的经营应该自己去规划,我们应该集中力量把政府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