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路透社在中国最大的贸易展览会上进行的调查,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和欧洲地区的需求减弱,超过一半的中国出口商预计贸易增速放缓将持续至少6个月时间。
在一年两次在珠江三角洲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第一天,交易大厅里挤满了国际买家,但许多人—特别是遭受欧元贬值冲击的欧洲人—订货似乎较少,还在使劲和生产商讨价还价。
此次广交会恰逢经济数据显示3月份中国的出口意外下跌15%之时,且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速为6年来最低。
路透社对90个多为中小企业的制造商—从消费电子产品到重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参加广交会的许多企业预计未来将会有一段艰难的时期。
受访者平均预计2015年他们的订单仅增长3.1%,而生产成本—主要是劳动力和原材料—将上涨6.5%。
有43%的受访者称他们预计出口将在6个月内出现回升;24%的人认为下滑趋势将持续至少半年;还有33%的人认为这个时间段将超过一年。
广交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晴雨表。中国自2009年以来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但随着人民币走强、劳动力成本飙升和当局希望改变经济过度依赖出口的局面,它的出口霸主地位正受到威胁。
许多受访者表示,劳动力市场仍然偏紧,熟练的年轻工人越来越难找到,经济向着消费和服务业重铸平衡。
调查显示,受欧元对美元和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冲击,一些欧洲买家正在努力争取折扣,虽然出口商寻求今年平均提价4.6%。
在一个卖电池的摊位上,负责人朱相奎(音)摇着头说:“虽然还有买家,但大多数人来的时候都抱着讨价还价的心态。”
来自西班牙、在马德里有零售生意的资深买家胡安·巴诺维奥说,随着价格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买家变得更挑剔,一些中国制造商同意把价格降低8%至10%。
巴诺维奥在一个出售色彩鲜艳的真空吸尘器的摊位前说:“他们知道我们在欧洲面临的压力……他们正在努力帮助我们,但帮得不多。大多数欧洲买家订货较少。”
自2008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口商面临人民币走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向内陆地区转移,或转移到像越南、孟加拉国之类成本更低的地方。
虽然许多工厂说,和过去几年相比,去年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似乎没那么大。但调查发现,生产商们表示如果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达到1美元兑换5.6元人民币,那么他们就要赔本经营。现在的汇率在1美元兑换6.2元人民币左右。
一名生产扩音器的工厂经理说:“现在(人民币)汇率是稳定的,这很好。但假如汇率(对美元)跌到6以下,那意味着所有工厂将无处可去,或至少80%的工厂会无法生存。”
不过近期的汇率波动抵消了中国工厂的一些成本,令一些进口商品变得更便宜,包括从欧洲或日本进口的原材料和精密部件。
约40%受访者说他们对工厂的前景持悲观态度,59%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