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人民币汇率再度出现大跌,盘中最大跌幅256点,跌至一个月新低至6.2207元,日内跌幅0.41%则创2014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周一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1220,调高21个点,为1月16日以来最高。
而在周二,人民币即期汇率市场仍然动荡,盘中一度维持下跌,目前收至与昨天收盘持平,而这两日央行给出的中间价均是小幅上涨的。笔者认为,人民币经过短暂的反弹之后,大概率可能是人民币将再次走上贬值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监管层,正在酝酿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式QE。
近期最受人们关注的事件是外媒报道的央行将可能实施中国版LTRO,其实是模仿仿照欧洲LTRO的方式帮助银行消化掉巨量地方债的供给。
为什么央行刚刚实行了规模空前的量化宽松后,仍然要实施这样的放水政策呢,是因为必须这样做,形势所逼迫。财政部此次推出的1.6万亿的债务置换,仅仅是今年到期的地方债务的一小部分,官方的统计是今年到期的债务是2.8万亿,而玩得口径测算的地方债到期量是3.8万亿到4万亿。这两个数据中,我们虽然不能确定谁更靠近真相,但可以肯定官方的口径是小的,因为有许多地方债务没有纳入审计署的审计。按照楼继伟的说法,还要继续债务置换,但即使几年再有一个1.6万亿,也无法置换完所有债务,那么怎么办,央行直接出售购债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然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商业银行可以拿地方债务的额度抵押给央行,由央行释放流动性,还有一种说法是,银行按照购买地方债的额度,由央行注入流动性,无论怎么说,这些方式都与再贷款等等印刷基础货币的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
更为重要的是,过多的发债额度,事实上加剧了发债难度,由于地方债收益率仅比国债高一点点,商业银行显然是不愿意购买这些地方债,所以此次债务置换初期遇到了麻烦,显然是监管层以去年的经验为依据,过于乐观。其实,今年的市场环境大异于去年,去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还没暴露,去年商业银行存款也比今年多,而且去年商业银行可投资的资产也没有今年多,今年股市火爆,权益类市场成为银行的新的赢利来源,少得可怜的地方债收益率就不在商业银行眼里了。
而且如果银行购买了地方债,则其有限的资金在其他领域就没有可以配置的了,这样做形成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有效率的需要资金的企业得不到资金,大多数资金被配置给了地方政府,这显然不是监管层愿意看到的。因此,央行的财政货币化,也就是加大货币发行就是必然之选了。
央行的宽松未来还必然会是降准和信贷质押再贷款,最近有多位高层人士表态,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降空间,这是由于从去年开始的外汇占款的持续减少,甚至负增长,这让商业银行持续的流动性资源断流,央行必须用降准进行对冲,这也是当初建立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初衷。
另外,央行还会利用定向宽松政策,最好的就是信贷质押再贷款,这为那些急需资金行业提供了解决融资贵融资难的最佳途径。
然而,由于中国的人民币目前不是国际货币,在国际上的运用有限,不同于其他央行的是,中国央行大规模的宽松政策,在经济持续下滑,短期难以改观的情势下,必然对人民币汇率构成威胁,而中国为了稳住人民币汇率,也必然要通过汇率市场抛售外汇储备来维持,这样一来,做出牺牲的就是外汇储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