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训,叫“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说,不管人有再多的花样需求,身体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而在身体的各种需求里,饱腹又是排首位的。不过,在非洲兄弟那儿,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比我们想象的更高一筹。
前不久,BBC探访了刚果的潮人基地,让人们得以透过一些时尚街拍,一窥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一位刚果潮人希斯·洛科托(SixLokoto)说,“时尚要比食物更重要。”“从生到死,你唯一的朋友只有衣服。”这些话确实名不虚传,当BBC的记者来到希斯的家里,看到他住的屋子破破烂烂,里头却藏着一些现代而华丽的穿戴,二者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在刚果,对时装上瘾的不只希斯,这些潮人还组成一个群体,叫LaSape,是氛围制造者和优雅人士协会(SocietyofAmbience-MakersandElegantPeople)的简称,同时这个词在刚果法语中还有穿戴的意思。而这个协会里的人则被称作Sapeur,意为穿戴者,无非就是我们所谓的“潮人”。这些人将时装视为宗教,视为他们的精神生活。也许,这些人就是一群虚荣心爆棚,以至于病入膏肓的小镇青年,而他们所谓的时尚,在我们眼里只能用“杀马特”来评价。但是在刚果首都金沙萨,这些Sapeur却备受追捧。他们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穿得像老板,是上流社会人士。
随着非洲经济的增长,这些一向被视为极度贫困的国度,如今也有部分人能够赚到一笔相对可观的薪水,他们会用其中的大部分来购买服装。还有一些人,愿意花上半年的薪水来购买一件奢侈大牌。当地的“暴发户”有时并不在乎他们的居住条件和卫生健康,却对时尚保持着敏感的嗅觉——他们会去巴黎时装周上领略一番世界潮流,私下里彼此借换着各自的新衣服;他们不愿意和别人穿同样的衣服,因为这样看起来会像一支足球队。这些潮人也热爱和平,当战争爆发的时候,他们会逃离故土,等到战争结束,再回来清理这片废墟,重新投身时尚的浪潮。
如果要探讨非洲与时尚的关系,目光并非要局限于这些草根达人。在秀场上,非洲模特似乎在某种层面上更具先天优势。在埃塞俄比亚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是根据自己的形象来为埃塞俄比亚人创造身材。出生于埃塞俄比亚的黑人名模莉亚·科贝德就凭借完美的身材在欧洲的时尚界混得风生水起。不管是作为时尚杂志的封面模特、时尚品牌代言人,还是电影演员,她多次为非洲时尚博得了名声。
然而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国际化的视野自然也覆盖到了非洲大地,非洲时尚也渐渐从T台走向了网络空间。一位加纳与尼日利亚混血的时尚博主ShirleyBEniang在YouTube上开通了个人的时尚频道,拥有5万多订阅量,浏览量高达100多万。这些粉丝过万的非洲时尚博主不在少数,他们分享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时尚趋势,帮助一些本土服装设计师推广作品,并引导粉丝购买。社交媒体进一步拉近了非洲人与时尚的联系,打通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并且将非洲的时尚元素带给世界。
这些源自非洲的文化符号,一直都在欧洲的艺术设计中占据着极大的影响力。从20世纪初欧洲的艺术革命开始,非洲艺术就频频出现在欧洲艺术家的题材之中、比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马蒂斯的《带绿条纹的马蒂斯夫人画像》、亨利·摩尔的《王与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伊夫·圣·罗兰开始把非洲元素引入服装设计,为时尚界掀起一股新的风潮。直到今天,欧洲的时装与珠宝设计依然热衷于这座巨大的素材库。这种带有浓烈异域风情而又神秘野性的艺术风格,一直给设计师灌注着源源不断的灵感。
百转千回,这些给予欧洲时尚界无限灵感的非洲元素,再次以全新的风貌回到非洲这片故土时,却变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趋势。当刚果潮人穿着西装革履,而上头的图样明显根植于当地特色,人们不免去想,这种带着非洲审美的欧式穿衣风格,未来是否会给时尚界带来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