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间,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伴随着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塑造了一个个传奇,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也逐渐成长为经编产业重地。尤其是在“十二五”时期,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通过不断深化调整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由“经编大国”向“经编强国”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无到有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待挖掘的商机成为了创业者们的宝藏。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发展之初也只是马桥镇上由3家经编企业组成的小型乡镇工业园区,不过很快,园区领导就盯准了经编产业。
那时,出任马桥镇党委书记的沈顺年,一直在思考该用何种方式激活那些敢于破土求新生的民营企业家们的心。在当时,海宁从事皮草生意的人比较多,而从事经编行业的企业并不多,然而沈顺年深谙,越是成熟的行业其发展空间越小,新的领域反而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沈顺年认为,经编这个无所不在的万能“钥匙”,将会前景无限。
在沈顺年及园区领导的大力推动下,海宁的经编产业开始有声有色做了起来,经编产品琳琅满目,应用领域逐渐从服饰用、装饰用延伸到产业用领域。“不夸张地说,经编产品的应用范围上到天上飞的航空、航天,下到地上跑的汽车,水里游的游艇,身上穿的外套、内衣、帽子等,只要你能看见的都有经编产品。”沈顺年说道。
而之后的十几年间,海宁的经编产业更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刷新着人们对它的认知。
2005年10月,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经编分会成立,园区随即成为了经编分会会长单位,开启了园区发展的新篇章;2006年,由园区发起并积极组织承办的第一届海宁中国经编服装设计大赛成功举办,同年,园区正式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2007年,园区产值首破百亿元;2008年,“马桥经编”成为“浙江区域名牌”; 2009年,全国首家经编产品专属交易中心“中国经编总部商城”投入使用,同时,园区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订了节能减排自愿协议,成为行业内首个节能减排示范园区。
此后,园区又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全国仅有62家园区获此殊荣,园区也是纺织行业中仅有的3家之一;中国经编总部大厦正式启用,“马桥经编”在行业内率先跨入特色产业总部经济时代;第一届中国马桥经编交易会成功举办⋯⋯
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是浙江省级百家特色工业园区中唯一一个经编针织工业园,中国经编产业集群地也由此兴起。“不少经编龙头企业就是在海宁经编产业园这个平台发展起来的,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海宁经编迈上了新的台阶,如今,海宁经编在全国已经初露锋芒,与广东、福建的经编产业集聚区域已经平起平坐。”海宁市盛星经编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国告诉记者,海宁经编的优势是设备先进,政策和投资环境优越,织造企业众多,产品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谈到园区近年来的变化,黄建国谈到:“原来公司依靠业务员外出招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园区为企业提供了商城平台,我们也从原来的出门找,转变为客户上门看。”黄建国表示,通过园区搭建的商城平台,他们今年已接到七八个订单,增加产值300多万元。“预计今年商铺实现产值将达到1000万元,占公司总产值的十分之一。”
其实,海宁市盛星经编有限公司只是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众多商户的一个缩影,如今,园区的产业用经编产品已经占到了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75%,篷盖类柔性复合材料、充气游乐材料、经编土工格栅、玻璃纤维经编增强材料等更是层出不穷。据悉,目前海宁经编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海宁纺织行业总量的70%,占全国经编行业总量的20%。
顺势而为
海宁经编就像一个从山顶顺势滚下的雪球,变得越来越大。海宁经编在迈进“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即2011年,就举办了首届经编操作工技艺擂台赛,全面激发经编行业一线操作工提升自我水平;同年,国家纺织人才交流培训中心授予园区实验工厂“国家纺织人才培训基地”称号;园区被表彰为首批“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这一年,新一任园区领导濮新达,正式接过海宁经编产业园的接力棒,并提出了“经编产业提升发展、第三产业创新发展”的发展战略。“中国生产了全世界约85%的经编产品,而我们园区生产的经编产品份额约占全国的25%。海宁经编产品总量不小,接下来我们将要转变思路,从‘做大’向‘做强’转变,加强经编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濮新达表示,海宁经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走高端化、差异化的道路。
他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海宁经编重点打造“三个中心”。一是以经编总部大厦为载体,在已入驻的小额贷款、融资租赁等机构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创业投资、基金、保险、审计等业务机构,打造海宁第二金融中心,为经编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二是以经编研究院为核心,重点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重以经编科研、产品检测、技术研发等领域为招商对象,打造经编工业设计中心。三是加快电子商务及品牌总部基地的启动,在完善产业链、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集聚国内较有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力量,打造智慧创意中心。
重点推进
在“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当中,海宁经编产业园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以总部经济引领服务业全面发展,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着力打造创新型的人才队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六个方面入手”,快速实现海宁经编产业园转型升级。
比如,在品牌和渠道建设方面,园区通过加强品牌和渠道建设,不断提升海宁经编的区域品牌形象。
一方面,园区从优势骨干企业入手,积极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推进企业品牌运作中的资本创新、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整合无牌加工企业,推进品牌化运营。此外,园区还重点培育20家左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企业,鼓励企业加快品牌国际化进程,并着力培育1~3个国际知名品牌作为园区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驱动力,确立世界经编之都的地位。
以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的代表企业之一,浙江华生经编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企业是国内首家拉丝充气材料的生产厂家,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浙江华生经编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蒋生华告诉记者,2013年公司研发出超轻薄0.7mm充气材料,一平米售价在17元,其他企业只能研发1.2mm的充气材料,其售价在32元,0.5mm的差距使得超薄充气材料更轻便、好携带,价格低廉,因此迅速占领了国内外市场。仅2013年当年,超轻薄充气材料产值就达466万元。2014年,其产值则达到了3277万元,今年产值更是预计突破7000万元。
“就目前来说,国内拉丝充气材料这一块我们拥有很高的话语权。”蒋生华说,其实拉丝充气材料并不是企业唯一的“绝活”, 生华国内首创的热熔涂层工艺,各项物理指标均可媲美刀刮涂层,且与之相比更具价格优势,如今也已经获得欧盟、美洲、非洲等世界各大市场的认可。
据悉,该公司已经为拉丝充气材料生产工艺申报了国内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公司现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于2009年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2010年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
而在加强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工作方面,海宁经编则在做优做强制造环节,稳定和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将关注焦点向品牌和营销渠道转移,比如园区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经编总部商城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作用,使之成为园区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园区还积极应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促进品牌快速和广泛传播,开拓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渠道。
海宁经编在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举措下,园区发展卓有成效。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海宁经编产业发展更是硕果累累。2011年,海宁经编产值201.38亿元,到2014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收入291.68亿元,同比增长5.4%,实现利税18.65亿元,同比增长20.6%。今年1~9月,园区技工贸收入201.04亿元,利税达11.54亿元。
终极目标
回眸“十二五”,园区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均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也为建成集总部基地、科技创新基地、时尚创意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四大基地为一体的国际、国内重要经编产业基地,创新型、服务型现代产业集群,纺织强国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今年,在“十二五” 即将收官之际,魏国锋接过了园区领头雁的接力棒,带领园区秉承“传承”与“改革”,砥砺前行。
提及园区的发展与个人的心态,魏国锋比喻:人分为两种,一种人他看到了某座山,爬上去,会说我到了,这里是我的了,另一种人则是爬上了一座山后感到豁然开朗,因为他看到前面还有更多的山可以爬。未必更高,但是有不一样的风景。显然,魏国锋属于第二种,他希望自己的心和脚,能与园区的发展一道,一直要奋斗在路上。
他介绍说,中国经济进入换档期,海宁经编将把重心放在加快适应新常态上,尽快实现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使经编产业从产能效益真正过渡到“智慧效益”,而短期来说,可能还需要面对一些阵痛。园区今年争取实现技工贸收入290亿元,工业总产值160亿元。
其次,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4.0%以上的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5%,研发投入占企业总收入2.5%以上的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比重达到20%。形成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经编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和产品,在国际高端经编面料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此外,园区还将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产品检测、标准制定、研发支持、技术服务、创业孵化、融资、信息分享、培训、工商税务、专业咨询(管理、会计、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高水平的服务。
尤其是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将力求完备。企业在设计研发、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生产制造等主要环节信息化应用处于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电子商务覆盖率达到100%,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80%。
此外,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还将持续提高,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企业按照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园区具备生态示范作用。
眺望未来,海宁经编产业园仍将一直“行走”在经编行业的最前沿,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园区经编产业发展不断向前。
对话领航人
传承与变革——访马桥街道党委书记、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魏国锋
魏国锋有时候也禁不住这样问自己: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作为一个新的接班人,我在乘凉的同时,如何创造出更多“凉爽”的空间给更多的企业家?海宁经编的“传承”与“变革”又该如何去做呢?
走进魏国锋的办公室,柔和的光线令房间也显得很温暖。40多岁的魏国锋穿着条纹T恤,满头浓密的头发以及深邃的眼神,都彰显出了一个领导者的风范。
面对提问,他甚至像一个外交官,大而化之,立场鲜明,逻辑清晰且总能提炼出核心观点,充分地表达自己。他说,自己只是一个“大管家”,时刻要为大家着想。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很幸运被我赶上了。”魏国锋介绍说,通过“十二五”规划,近年来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发展迅猛。
目前,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不低于50%,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工业废气达标排放率达到100%,废水排放量仅2013年以来就下降35%,园区工业区域河道水质全部达到四类标准。园区还积极开展空气清洁专项行动,27家企业均已根据量身定制的整改方案完成整改,已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
另外,进入“十二五”以来,园区连续多年举办的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中国·马桥经编交易会、经编技能擂台赛、专家技术对接等多项活动,不断扩大着园区的行业影响力。同时,园区每年还融入不同的创新元素,如2012年的“经编万里行”和2013年的“经编产业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发展论坛”等,以迎合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求。
如今,在园区内,每天有2万多人在600多家企业里工作、创业,集聚了全球2500多台高档经编设备,每天有1300吨经编产品在园区生产,并远销132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问我,‘十二五’期间,海宁经编产业园取得的成就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把优势无限放大。”魏国锋表示,园区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把园区经编产品中产业用、装饰用和服饰用的产品比例由2010年的55:27:18调整到2013年的60:30:10,产业用纺织品产值比重提高到70%。
魏国锋进一步介绍说,目前共有40家企业的57个产品获准使用“马桥经编”区域名牌,产品包括复合材料用经编双轴向基布、柔性灯箱布、涤纶针织面料、合成纤维土工格栅等8大类。“当你把产业用扩大后,并不是终点,还要加大研发力度。像园区的宇立开发了高品质的投影膜系列产品,威灵顿采用碳纤维等新型原料生产各类增强材料。与此同时,在后整理发展规模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超纶公司引进韩国新型烂花、数码印花工艺,万方引进韩国进口的百万元定型机,以此推动后整理水平的提高,强化功能性,发展高端面料。”
魏国锋认为,通过“大企业倍增计划”,优先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以总部、品牌、上市、高新、产业联盟为主导的“五型”工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产业在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令企业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力量。
时刻关注园区发展大问题
作为新一任的接班人,魏国锋的神经一直紧绷着。
但魏国锋并不是“新人”,浙江理工大学纺织专业毕业的魏国锋,先后在浙江丝厂、海宁乡镇,以及现在海宁经编产业园工作,都是与纺织打交道,从技术员直到领航员,就从来没有离开过纺织。
魏国锋认为,虽然海宁经编产业园正在蓬勃发展,但依然需要保持理智和清醒,由于空间受限等原因,距离“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还有差距,存在需有效突破的困难和问题。
首先,园区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示范型大企业仍然偏少,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其次,新产品开发和附加值创新能力不够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偏少,特别是后整理,由于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发展空间严重不足。“具体来说,就是园区的产业链有待进一步优化。”他说,园区企业绝大部分从事经编织造环节生产,深加工及成品企业不多。特别是印染后整理企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只能消化园区48%的产量,印染后整理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落后,也制约了经编产品质量和档次的提高。
他还提到,园区原料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纤维企业少,经编企业利用高新技术纤维开发、生产新产品的少。从价值链角度看,园区企业还主要是从事生产制造环节,企业的贸易环节也主要是围绕生产开展,在价值链的高端如设计研发、品牌渠道方面投入不足。
尤其是,园区的规模增长还主要通过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投入的增长来获得。企业虽然引进了大量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但对新装备的潜能挖掘不够,研发能力较弱,设备的使用价值比较低。同时,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规划以及研发等方面缺乏中长期的目标,经编产品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除了设备问题外,人才也是关键因素。目前园区人才结构尚以制造型人才为主,缺乏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工程师、设计师、技师等。园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7.8%,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仅占0.2%,中级职称占0.8%,初级职称占2.8%。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科技、品牌、文化、咨询等各类平台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端专业人才急待引进。
魏国锋直言:“这些都是最大的问题,你不谈这个谈什么?首先抓住最大的问题去解决。我们可以把它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还是照样会冒出来,我们一定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魏国锋今年的工作日程表比过去十几年都忙。从年初开始,魏国锋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对此,魏国锋还表示,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该请进来的还要请进来。
魏国锋认为,产业链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只有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差异化、实现产业集群内分工合作为主要特点的垂直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目前,园区除了向下延伸到服饰类与篷盖企业以外,最主要的是向上延伸。园区最近也正在引进绍兴、苏州等地有实力的涤纶长丝的企业。园区容量为400台加弹机,但现在才60台,空间很大。”魏国锋说,把上游的企业搬进来,可以减少物流成本和包装成本,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下降,其核心竞争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同时还指出,要在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培育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等规模企业,成为经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另外,还要加强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协作,做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金字塔”体系结构。
创建“大能量”仓储物流平台
“平心而论,我们要学会整合各种资源,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魏国锋说,企业家阶层是最具有团队精神的一群人,赚钱才是商人的第一目的。
“建立大型商品物流基地,是我正在思考的问题。”魏国锋说,作为“总管家”总要解决大家的所思所忧。
据悉,目前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正积极与浙江物产集团洽谈合作,拟成立一个物流和仓储平台。这个新项目到底是什么?魏国锋说,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型商品交流基地就是一个“当铺”,企业家们就是“钱庄”,而浙江省物产集团就是“镖局”,通过三方各自的优势,解决目前企业在物流和金融方面的双重压力。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个项目只有我们能做,搬到别的园区肯定做不了。为什么?因为我们园区是生产涤纶长丝的集群地,每天约生产1500吨涤纶长丝,只有大宗纱线的出货才需要这样一个平台。”魏国锋说。
平台一旦搭建起来,园区中的很多企业将依靠这个平台来谋求更大发展。平台的优势在于资金、信息资源集中,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到哪些面料好卖,哪些不好卖,可以为很多企业提供市场信息的参考。
魏国锋坦言,面对不断发展中的园区,他确实感受到了 “传承”容易“变革”难这样一种现实。“这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去改变别人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没关系,我可以坚持。”因为,魏国锋的一些想法已经在园区里慢慢实现。
手记:行走于经编“江湖”的独门利器
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园区企业间既独立又互相交织,像极了一张无形的网,把他们的命运连结在一起。你无法定性他们属于哪种产业模式,如何进行复制?但他们就像武侠小说里练就了一身盖世神功的英雄,自行一派行走于江湖,却个个成为立足于武林中的强者。
就成就来说,他们都是赢家。蒋生华的精神一直告诉我,“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黄建国像一个装满沙子的沙袋,有柔软的部分,但越敲打他越坚硬;沈顺年的想法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传达出了他对经编的理解,他的开拓精神最值得铭记;而魏国锋又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编的新希望,他像一名“开弓如满月”的射手一样,心中的目标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未来不可预测。市场在变,对手在变,一切都在变。海宁经编也会在这种变化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推动园区有更大发展,比如需要不断深挖的品牌应用领域,比如急需提高的生产效率,比如需要不断优化的供应链⋯⋯
落笔至此,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发展之初,从破土动工、再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厂房,海宁人用汗水换来了一个产业的兴盛和世界市场的话语权。在 “十三五”到来之际,海宁人仍将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耕耘,怀抱着“在路上”这样一种奋斗心态,让海宁经编产业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