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珠宝,这两个没有文化断层的品类,最有可能率先走向世界,成就中国本土的奢侈品。
然而,中国的服装产业“大而不强”国际影响力低,品牌缺少传承与个性化等问题一度困扰着中国的服装产业。近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以下简称“北京时装周”)2016春夏系列圆满落幕,90余家中外品牌和机构、73位中外设计师和135位设计新秀带着其作品参与了71场发布会,创下了北京时装周历史新高。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人刘元看了数十场秀后说:“中国服装产业走向国际,做出有品牌影响力的品牌与产品,打造成中国的奢侈品牌,机会来了,但还欠火候。”
“中式亦时尚”走俏
当西方的服装文化走向中国,中国消费者对此“全盘接受”,传统中国服装元素曾一度与“过时”划等号。
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北京时装周,还是米兰、巴黎这些影响力更深的国际时装周,中国元素运用得越来越丰富,中国红、青花瓷、牡丹、龙、凤等具有明显中国文化的符号不仅为中国设计师使用,连西方的设计师们也大胆运用,时尚界的“中国风”发力强劲数年未衰。
这股愈演愈烈的“中国风”,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政治文化的推动功不可没。“近两年,彭丽媛女士在各类大型活动或外交场合的服装造型,给国内外民众‘眼前一亮’的感觉。”曾为巩俐设计出席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颁奖宴会晚礼服的著名设计师徐小平观察了彭丽媛每一次国际亮相时所穿的衣服,据其判断,其背后有个为其量身订制的设计师团队,借着国际政治舞台,助推了中国服装的设计与文化走向国际。
时尚达人曾小米对中国设计非常偏爱,她告诉记者,仔细观察彭丽媛每次重要场合所穿的服装,几乎都是以单一颜色为主,配以些许点缀。“在颜色选择方面,几乎全部是中国传统颜色谱系,孔雀蓝、织锦灰、十样锦、钴蓝、炎……彭丽媛用她得体大方的穿着向世人诠释了传统中国人对颜色的形容与全新的认知。”
由此时尚界掀起了一股“中式亦时尚”之风。然而这一次的中式时尚风,并不是复古风,而是有强烈时代文化的时尚风。一直以来广被时尚界诟病的问题就是T台走秀的时装只能看却不适穿,而这一次的中国风,情况大有改观。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旗袍是最能代表中国服装文化的一个品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李当岐介绍,旗袍并非清王朝的服装,而是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服装,是“民国时期女性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体现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设计典范”。
在其看来,旗袍在服装现代化方面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无论是礼服、常服,甚至工作服,穿起来都较为得体。设计方面,既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元素,在借鉴西方服装文化、剪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从文化角度而言,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又适应与时俱进。
正因如此,在今年北京时装周的首秀上,NE·TIGER以一系列华美的旗袍开场,将中式时尚演绎。在品牌创始人、艺术总监张志峰看来,“旗袍集东方服饰工艺之大成,也是东西方服饰文化交融的典范,它在国际时尚舞台上体现的正是‘和而不同’的东方文明价值观。”
软实力亟待提升
“中国的服装及其服装文化能够被西方认可,凭借的不仅仅是一两场引人注目的秀,无论是中国消费者还是西方消费者,愿意将这些有强烈中国元素或是中国风的服装穿在身上,并将其视为一种时尚,需要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刘元说。
早在20年前,徐小平就带着她的服装作品到意大利展出,可以说是中国最早一批到国际舞台展示中国设计师作品的人。此次回归服装设计界,推出了其男装高级订制品牌“亦兮”,记者看到,其设计的西装拥有不少“中国元素”在其中,如盘扣、对襟、中式立领等,但穿在身上并不觉得与西装文化割裂,反而有种中西融合的感觉。徐小平告诉记者,在中国风流行的今天,对设计师而言,不是简单地把中国元素“摆”在服装上,核心是要把中国服装的魂,用现代的、当下的时尚手法重新诠释。
汉服也好、唐装也罢,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进入21世纪,再穿长袍马褂就‘不合时宜’了,穿着必须要跟当下社会合拍,而中国的服装品牌也不能全盘西化,照搬西方,要有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的魂在其中。”徐小平说,而她的设计也一直秉承这样的原则。
作为文化创意产业投资人,刘元也一直关注很多中国的服装品牌,他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品牌不仅是亮相国际,也真正走向国际,西方消费者也可以在当地买到、穿上中国的服装。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中国服装缺少传承。
“香奈儿、迪奥、马克雅可布、阿玛尼……这些国际知名的服装品牌,都带着强烈的个性色彩,服装不像皮具那般有着大Logo,但时尚达人常常只看一眼就知道是哪个牌子的。”刘元认为,现在中国的高端服装尚未形成产业,无论款式、设计,很多是在“跟风”,并没有自己品牌的文化烙印与传承,这正是中国高端服装走向国际“欠火候”的原因之一。
本土产业链断层
时尚达人们不仅熟悉每位设计大咖的风格,甚至还给他们取了亲切的昵称,这些国际大牌设计师的作品影响着很多中国时尚人士。
然而反观中国的设计师,马艳丽、张驰、郭培……“相比而言,这些中国设计师在公众中的熟知度还与西方设计师有一定的差距。”刘元说,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现状,核心问题在于中国高端服装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尚没有建立起来,是每个品牌、甚至是每个设计师在“单打独斗”,而非以现代化的文化品牌管理体系运作。
很多有了一定名气的设计师,希望自己的设计作品能够迅速商业化,此时需要做的不仅是让作品通过秀、展等方式亮相、营造短期的个人知名度。还要关注哪些设计作品可以批量生产,渠道如何做,品牌如何规划等。在成熟市场机制下建立起来的设计师品牌,这些问题应是专业的团队在运作,但刘元观察发现,在本土品牌中很多都需要设计师决断。这就让很多服装设计师品牌陷入了困境:设计师不能安心做设计,没有专业团队运作,很多品牌“见光死”。
在刘元看来,目前中国整个服装产业需要给予设计师更多展示实力、与其他品牌发展相关市场环节相互沟通的平台,以便完善整体产业链条,这是支持中国服装产业,特别是高端服装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石。北京服装周期间,“第24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总决赛”举行,历时半年多时间,参加该大赛的东、南、西、北“四大战队”入围选手带着其作品,通过专业化的走秀完成了其作品的展示,很多年轻的设计师借助真维斯的舞台有了其展示作品的舞台,也让作品有了商业化的机会。
“这种模式对于发现年轻设计师新秀、建立完整的设计师梯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刘元说,对任何一个国家的服装产业而言,既需要独立的个性的天才设计师,也需要大量的普通设计师,“这就像住酒店一样,市场既需要丽兹卡尔顿这样的五星级酒店,也需要如家、7天这样的快捷酒店甚至是小旅馆,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这是解决高端服装品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而现在中国在设计师梯队建设方面有断层。”这是刘元看来中国高端服装走向国际欠的另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