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到2015年,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群雄逐鹿到领军国际化,许景南只有一个念头:用一生做好匹克一个品牌。
中国品牌企业海外布局运动品牌 2005年12月的一天,NBA的中国球迷惊喜地发现,美国休斯敦丰田中心球馆篮球架下方的显眼位置,第一次出现了中文冠名的广告品牌——“中国匹克”。至此,许景南掌舵1989年启航于泉州的“匹克号”,历时16年,以首位入驻NBA赛场的中国品牌供应商身份,站上了与阿迪达斯、耐克比肩的世界级秀场。 拉板车起家的“晋江鞋王” 2009年9月,匹克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当天的庆功会后,许景南回到家,喝了点酒,躺在床上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心潮澎湃。他听见心里有个声音说:船长,今天很棒!但记得,你还有更远的远方。 自小生活在福建海边的许景南,童年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艘大船,扬帆出海。但贫穷的家境让他无暇他顾,因为一日三餐的温饱都成问题。高中毕业后,他跑去码头蹬板车拉货,今天拉石头,明天拉砖头,后天拉木料,报酬从2毛到5毛不等。
起早贪黑的奋斗,渐渐令许家人有了“余粮”,在村子里也“挺起了腰板”,不过这远远达不到许景南的目标。“我拉板车,接触的都是商人和老版,可以积累丰富的人脉关系,同时也细心观察他们是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慢慢便琢磨出了一些门道。”
此后,许景南用拉板车赚来的钱,先后投资开设了拖鞋厂、机砖厂、木箱厂等10多个小型企业。他的个人财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我始终觉得,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我想造一艘‘大船’,从福建驶向辽阔的远方。” 上世纪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掀起的经济浪潮下,泉州当地政府鼓励本地小企业迎接轻工业转型,各类服装鞋帽小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1988年,耐克公司在泉州建设了一座工厂,需要鞋面等配套代工厂家。 有朋友拉许景南一同建厂接单,并开出诱人条件:许景南只负责出资20万元人民币,剩下的全部问题,都由那位朋友一包到底。看好体育用品产业前景的许景南,欣然入伙。 不料二人的厂房刚刚建好,耐克工厂却突然撤离了泉州,留下一场空欢喜。望着崭新的车间流水线,许景南愤愤不平:跟着别人做事情居然如此被动,大把心血投下去,连个正经的开头都没有,就成了泡影,不如自己单干! 1989年,许景南正式成立了个人的体育用品公司“丰登”,并以高薪将耐克留下的大部分技术人员、熟练工人都吸纳到麾下,重点研发运动鞋。很快有人对他说,“丰登”这个品牌太过乡土气,和运动竞技也扯不上关系,倒像个卖粮油的,不如另外换个名字。 许景南觉得有道理,就把“丰登”翻过来倒过去琢磨,联想到“登峰”、“山峰”、“顶峰”,最后确定了匹克(PEAK,英文意为山峰)。冥冥中,他觉得自己终于登上了儿时梦想的那条“大船”,准备启航。 1989年,第一双匹克牌运动鞋上市。为提升产品品质,许景南带领团队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斥巨资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规范工艺流程,强化员工培训。匹克由此站上了“对飚”国际的高起点,很快便与一批国营老字号百货商场达成销售协议,有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起步后销售业绩很好,每年都有约200%的增长。最厉害的一次,我们在天津百货大楼,一天就卖了2万多元。当时能进‘天百’的,都是国内一些比较好的品牌,匹克的柜台不大,最多2米长,但经常人头攒动。”许景南回忆说。 1991年,匹克启动市场营销战略,赞助八一男篮,同年八一队夺冠,匹克随之名声大震。此后,许景南带领团队实施了一系列夯实品牌的战略举措,包括导入CIS(品牌管理体系)系统,完成全球68个国家的商标注册,以及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 1997年,匹克无形资产估值约1.999亿元人民币,在中国运动行业确立领先地位,成为纵横上世纪90年代的“晋江鞋王”。
进军全球,正面交锋 2005年,掌舵“匹克号”的许景南,正式启动了集团历史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品牌国际化战略”,出征海外市场。这不仅直接开拓了业务版图,更为匹克赢得了如今越发坚实的国际话语权。但回想起整个行动的初衷,许景南总会坦率地说,能造出英雄的“时势”,往往都“苦大仇深”。 2000年,在晋江一地30多个大大小小鞋履品牌的集体围剿、蚕食下,匹克的市场份额持续缩水,“鞋王之冠”花落安踏。许景南急得没日没夜地想辙,却感觉自己好像武打片里被点了穴道的剑客,根本使不上力。 被点的“穴位”叫渠道。早在1993年,安踏等几个后起之秀,便对晋江一地乃至全国主要城市的散货渠道虎视眈眈。他们绕开匹克稳扎稳打的国营专柜,专攻新兴的大型批发市场及加盟连锁店体系,业务规模在此后的几年间,呈几何级扩张。 许景南并非无动于衷,但匹克的渠道难以轻易变革。“当时我们有26个办事处,它们对接商场专柜。若要转道批发市场、发展经销商,必须先将26个办事处转制。这非常困难,一来,办事处表面上是承包制,实际赚钱自留,亏钱的损失划给公司,体系盘根错节,每调整一个办事处的散货渠道,公司就要损失100~200万元;二来,常年与办事处打交道的商场专柜,多是国字辈的‘老大’,绝不会委身配合做匹克的代理商。” 2001年,苦恼的许景南找到正在四川大学电子学院读书的长子许志华,希望儿子毕业后回匹克效力,与自己并肩战斗。其时,许志华已经与华为达成聘用协议,但面对父亲的召唤,毅然“回家”。 为避免主张创新的儿子与匹克元老发生矛盾,许景南经过深思熟虑,任命许志华负责新业务——创建公司市场部、品牌部等原本不存在的团队,并把主要精力放到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筹备工作上。 “事实上,品牌国际化,我们在90年代初就提出来,但那时我们一没经验二没资源,只能慢慢蓄力。有人说,匹克刚成立没几年,连国内市场的边界都摸不清,谈什么国际化。我说,商业法则里没有这个顺序,国际市场的机会不等人,把志向定的高远一点,没有错。”就这样,在2001年儿子归队后,为破除国内市场的困局,许景南“父子兵”不再把“兵力”集中在国内市场,加速了进军国际的步伐。 有五件事成为重中之重,许景南总结为:名称国际化;管理标准与产品品质国际化;商标国际化;品牌国际化;资本国际化。“这五个步骤缺一不可,必须全部做好,没有商量余地。” “丰登”更名“匹克”,意味着“名称国际化”完成。此后,怀揣强势决心,许景南带领团队每年花在商标权维护方面的费用,超过200万元人民币,并在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后,又拿到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和ISO8000职业健康安全认证,成为国内鞋服行业首批通过这些认证的企业。 但质疑声从未间断。有人说,任何一个国产运动品牌要走向世界,都不可避免地要跟耐克、阿迪达斯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根本没有成功先例。“泄气的话,我也听到过不少,但我不会在没有正面交锋前,就自行认输。”许景南说,挑战任何一个商业对手,都绕不开三个步骤:靠近他,逼近他,最后超越他。“天降神仙这种事,根本不存在。” 瞄准全球品牌营销模式的制高点,许景南致力于将匹克与国际高端赛事、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体育组织捆绑在一起,全速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 2004年,匹克与乌兹别克斯坦、希腊国家男篮签约,为其国家队提供专用装备,强化自身“篮球装备专业制造商”概念。试水成功后,2005年,许景南宣联手NBA,正式开启国际化征程。 当年12月,一块印有鲜红匹克山峰标识的广告牌,出现在美国休斯敦丰田中心球馆篮球架下方的显眼位置,匹克成为首个亮相NBA国际赛场的中国品牌。许景南本人,也应火箭队邀请,作为赞助商前往美国观赛。 “踏出国门”当真不易。在广州的美国领事馆办签证时,签证官问道:“你去美国干什么?”许景南回说:“赞助NBA打球。”话音刚落,他的护照就被签证官扔了出来:“NBA那么有钱,哪轮到你们中国人赞助?”无奈,许景南只得出示全套合同证明,争取到最后,也仅仅得到一个“待签”。 这次经历更坚定了他带领匹克闯荡世界的决心。接下来的几年间,匹克建立起以NBA主场赞助、签约NBA球星代言、携手NBA联盟、赞助海外顶级体育赛事和体育组织、设立海外代理机构、网店同步拓展的“品牌推广立体化战略”。 许景南掌舵大方向,不仅将NBA签约球员数量增加到12名,更在赞助火箭队之后,陆续赞助了雄鹿、马刺等多支球队,并为巴蒂尔、帕克等多位球星打造专属战靴,成为NBA官方市场合作伙伴。 凭借过硬的品质、出色的性价比,匹克在美国渐渐有了知名度。许景南再一次遭遇老问题:立于国际高端竞技场,匹克拿什么跟耐克、阿迪达斯PK?
“同质化+差异化。”他脱口而出。“他们行的,我们也行;我们行的,他们不见得行。耐克、阿迪达斯的商业模式,也是在强化功能与设计的同时,通过与高端平台合作,提升品牌影响力,这两点匹克都能实现。另外有两点,我们比他们强:一是效率,中国团队吃苦耐劳,主观能动性高;二是情商,我们在各大国际招商会上,都强调‘加入匹克就是一家人’,事实证明很有感召力。” 目前,匹克在泉州、广州、北京及美国洛杉矶都设立了研发中心,总计吸纳了来自国内外超过300名科研人员和优秀设计师,打造出三级缓震、梯度双能科技、高弹材料等发明专利。 得益于强大的技术实力,仅2014年,匹克就推出了705款新鞋类产品、1496款新服装产品及454款配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匹克的篮球鞋,在防震和弹跳性能方面,甚至已经超越耐克、阿迪达斯。球星帕克就是一个例子,他个子矮,需要一双弹跳和防震性都比较好的鞋子,我们做到了。”许景南说。 在不断深耕NBA市场的同时,匹克也瞄准世界体坛顶级赛事发力。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匹克一举签下新西兰、斯洛文尼亚、阿尔及利亚等七支奥运代表团的赞助商合约,签约数量仅次于阿迪达斯和耐克,位居中国品牌之首。这不仅铸就了匹克发展史上熠熠生辉的里程碑,亦创下了中国运动品牌的最好纪录。 “匹克目前在海外80个国家有代理商,在180个国家完成了商标注册。未来,我们的主战场,锁定美国及欧洲的二三线市场,并配合2010年提出的南半球战略,进军乌拉圭、塞尔维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体育用品市场。我相信,现阶段海外市场的前景及回报率均超过中国,因为它的体育产业发达,规则成熟、市场体量大。”许景南表示,2014年,匹克海外市场表现抢眼,境外销售占比首次突破22%大关。 同年2月,他放出豪言:“匹克要在100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商标注册;3年内进入10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销售;力争在10年内实现1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 但这并不等于放弃中国市场。“现在中国人什么都有了,奥运金牌几箩筐,就没有一个国际化的体育品牌。我们提出以内保外,以外拉动内,就是以中国市场来保证我们国际化的拓展,再以国际的拓展来拉动中国市场。”许景南表示。 秉持此种理念,匹克在近些年的国内市场持续发力:2003年,匹克成为CBA战略合作伙伴,向中国第一篮球品牌目标冲击;2008年6月,匹克成为“微笑北京”大学生志愿者合作伙伴,开展奥运营销;同年7月,匹克续签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继续担任中国航天基金会唯一指定运动装备供应商;2013年,匹克作为唯一赞助商,连续第八年支持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中国市场是匹克的根本,我们的目标是开创中国人的国际品牌,自己家门口的生意要做好,进军国际也才更有底气。”许景南说。 一生做好一个品牌 从偏安一隅的鞋服制造商,蜕变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先行者之一,许景南经常被问及成功心得。他的回答有两点:一是“不忘初心”,匹克承诺要做中国人的国际品牌,因此无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哪怕是名牌云集的NBA现场,他都坚持在广告板上使用中文。“很多海外经销商问我,为什么不用英文?我说因为我们是中国品牌,不能忘本。” 其二是“抵御诱惑”。在匹克开拓国际市场风生水起之时,很多房地产商找上门来。“甚至当地政府也要给我商业地,一亩地20万,条子都批好了,我没答应。我说,如果做砸了,我对不起领导;如果做好了,赚了大钱,我可能会放弃开创国际品牌,对不起匹克团队。”许景南说,闽南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有些人转型房地产初期很成功,放弃了原有的业务,后来金融危机、楼市遇冷,弄得什么都没有了。 “做品牌一定是件很辛苦的事,但目光长远,打法正确,收益肯定在后面。我最大的收益,是2009年上市时,市值将近100亿人民币,我做房地产能赚这么多钱吗?这就是对专注最大的报偿。”从1989年到2015年,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从群雄逐鹿到领军国际化,许景南只有一个念头:用一生做好匹克一个品牌。 作为企业的总舵手与最高决策人,他总结出自己和团队必要要过好的“三关”:第一关是淡季关,要未雨而绸缪,平衡开支;第二关是还款关,银行的钱,借来投资在固定资产上,一定要想清楚如何偿还;第三关是年关,各种结账,各种奖金红包,一定要安抚到位,同时确保金库充盈。“过不了这三关,老板基本都当不下去。” 许景南同时将一应心得传授给儿子许志华,并放手让他历练更多事务。“企业的传承,不是老子把办公室让给儿子坐,而是目标、价值与精神的传递,我必须把这些都梳理好。未来,我只负责大方向,具体业务都由年轻人去决策,最重要的是,‘匹克号’的初心不会变,未尽的事业里,有我们无限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