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项目——“大生一厂经纬《数字化纺织车间》”通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专家组验收。这标志着年已120岁的大生纱厂重绽新蕾,成为中国纺织智造的先行者,也标志着江苏省南通市在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再利用方面,展开了新的探索。
由著名实业家张謇于1895年在南通唐家闸创办的大生纱厂,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历经两个甲子、横跨三个世纪,这家中国最早的纺织企业,是“寿终正寝”般地封存起来供后人“瞻仰”,还是一如既往发扬其创新精神、保持其勃勃生机,充满活力地奔向后工业化发展的前列?
大生纱厂办公室主任张国清向笔者介绍,大生纱厂百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保持着健康发展的态势。列为国家级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之后,企业更加注重对当年建筑物的保护,同时进行着正常的生产利用。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仍在有序运行,市场畅销的各类纺织新品从这座百年文保车间源源不断生产出来,使工业新品与文化气息得以完美融合。从去年10月破土的数字化、智能化纺织车间,经过一年的施工建设、试车运行,顺利通过验收,这使得纱厂在保护工业历史文化遗产与光大企业创新精神方面又获新的进展,实现了张謇先生所追求的“生生不息”的梦想。
据了解,企业创办之初,张謇为其起名为“大生纱厂”,即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以德兴企、生生不息。笔者在《120年大生集团大事记》中看到,身为清末状元,张謇为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摒弃“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毅然踏上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在引进世界一流设备、建造现代化厂房、发行股票、构造产业链等方面,无不极富创造性。大生纱厂创新创造精神内核的百年传承,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囿于建筑物,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也豁然而解。南通市文物保护局处长杜嘉乐也认为:“历史文物保护的路径宽广,传承工业文明、贯通工业文化‘经脉’才是关键。”
继创建大生纱厂之后,张謇在唐家闸一带相继创办了多家企业。大生纱厂邻近的广生油厂创办于1901年,由南通市国资委国有置业公司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建起了文化创业产业园。为留下曾经的记忆,在占地100多亩的工业用地上,还存留少量景观性的生产设备,而产品车间有的在结构调整中淘汰,有的已整体外迁,2012年11月,广生油厂由姓“工”改为姓“文”。园区职工从老厂房改为工业园区那天起,就探求工业活化石怎样真正活起来的途径,举办多种美术、艺术展览,以高雅文化产品为群众提供美学享受。当年11月,这里就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中国当代金属艺术展、漆艺展、陶瓷艺术展、玻璃艺术展及工艺美术、写实油画展一场场推出,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南通布艺设计师陆晓冉在文化产业打拼多年,积累了从商经文的经验,但发展面临工坊操作空间不足的问题。园区立即给她提供了一幢500平方米的原车间,她在这里让设计、制作、技术培训形成系统的流水线。几年来,园区十分注重与当地的文化企业对接,提供创业平台,凤凰数字媒体产业、薄荷文创企业等纷纷落户园区。
对于以大生纱厂、广生油厂两种不同的保护、利用模式,南通市文保部门认为,对不同的工业文明,采取不同的保护路径进行探索,根本目的在于让工业文化遗产活起来,发挥其影响当下、回望记忆、致敬梦想的应有功能。据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通市委、市政府着力在保护近代工业文化遗产上下功夫,成立了由市长张国华任组长的唐家闸工业遗存保护领导小组,切实解决保护与利用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保障民生统筹兼顾。去年下半年以来,花巨资修旧如旧地修缮2万平方米百年工人住宅、高岸街工房。按保护第一的原则,修缮70多年历史的原通成造纸厂生产用房近4万平方米。这样保护性修缮,“没有爆破声、没有大开发”,为唐家闸工业名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也使身居其中的广大老职工深深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