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阶段的中国棉纺企业来说,棉花问题困扰、生产成本上升、订单东南亚转移、环境要素制约……各种压力之下生存维艰。但中国纺织业是传统底基深厚的产业,现代化纺织设备的提升、技术力量雄厚的队伍、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丰厚的资源等优势依然使得我国棉纺产业具有做强做大的资本和机会
去年一年,笔者走访多家纺织企业,更深刻的感受到: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是产转型升级的调整必然阶段,相信经过浴火磨练中国棉企很快将会开创新天地,实现华丽转身。
调整初见成效
当前我国棉纺行业正经历大转型、大整合大洗牌的关键阶段,今年以来,全国倒闭的型纺织服装企业有数十家,而中小型企业的产倒闭的更是不计其数,因此引发了业内一人士的忧心忡忡,认为纺织企业未来发展将路下坡。
然而,“只有消失的企业,没有消失的行业”的道理告诉我们,正是在行业困难时期,真正的优秀企业才更加显山露水。在笔者走访的几十家纺织企业中,从北方的常山纺织集团、圣源纺织厂到南方南宁的锦虹纺织厂,以及沿海福建长乐的新华源,西部湖北安陆棉纺厂等,其中诸多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意识、品种创新能力及快速反映体系与前十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多数企业的运营模式、满足客户的需求乃至服务于消费者的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在结构优化升级,装备现代化进程方面都在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已经初见成效。
比如,南宁锦虹棉纺厂,调整产品开发的思路,更加重视市场变化,2015 年上半年仅AB 纱及色纱每月纯利润100 多万元,这在纯棉普遍无利润的形势下确实不易。常山纺织共有纱锭15 万锭,布机600 台(进口必佳乐、津田驹),其改革管理模式,内部纱厂、布厂采用独立核算,纱厂卖给布厂的筒子纱超过标准一个纱疵考核1000 元,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操作,再比如织造二分厂从老厂搬过来连续二年没有效益,总公司按照合同条例坚决关掉,将人员全部分流,给全公司震慑很大。这些改革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刀真枪,正是有了这些扎扎实实的改革,企业才能够在困难中站稳脚跟,实现生存。
控成本、提效率:将过去的不可能变现
众所周知,棉纺织企业近两年受到的主要冲击除市场低迷外,更严重的在于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倒挂,除此之外新疆棉的品质下降、异纤增加,更是雪上加霜。应该说目前存活下来的企业都是依靠各种方法硬生生的消化了比国际同样纱支每吨多出数千元的成本,实属不易。控成本无疑是必须要抓的一个方面。无锡一棉周晔君总经理不久前说,他们厂以纯棉高细及超高细号为主加其他纤维及混纺产品,去年机物料等各项开支共节约一千多万元,每一项技改都是精打细算。
现在每个棉纺企业都是拨着算盘在过的日子,从想办法节约人工到消耗器材的使用理念,能想的办法都一一尝试。金属针布、钢领钢丝圈、胶辊胶圈是影响纺纱器材成本三大主要部分,为了节约成本现在企业要求器材厂家提供寿命长、稳定性好的器材。例如金属针布过去使用吨数400 吨左右,金轮针布厂现已开发达到近800 吨,接近进口针布寿命的针布。钢丝圈过去使用天数5~7 天,由专人更换钢丝圈。现在提出由揩车队结合揩车换,钢丝圈寿命要求15 天,重庆金猫开发了性价比好的蓝宝石BS 钢丝圈满足了企业要求,钢领更是开发出使用寿命为目前数倍的新型CTC 系列超耐磨钢领。无锡二橡胶开发的WRC-MF65 胶辊适应现代技术纺制中高支精梳棉的优质细纱牵伸胶辊,在丰田RX220、青泽细纱机(集聚纺)型细纱机台上替代进口胶辊大面积推广应用上,其缠绕、形变、耐磨、成纱质量稳定性、外观色泽等综合性能达到较好效果。
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福建长乐百万纱锭的华源纺织集团,以粘胶纱特色产品生产著名,华源目前万锭用工为37 人,平均支数45 支,没有自动落纱,没有粗细络联,未来打算降至万锭用工26 人。河北常山集团用工改革也比较成功,该厂15 万锭,12 万锭为常规落纱,万锭用工仅40 人,这是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用工水平。由于采用专业化分工,落纱、换粗纱、做清洁工作的细化,挡车工看台明显增加,J60s 纱挡车工一人可看31 台。
除此之外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也做了改革,比如常山集团最有特色的三班二运转体现人性化,考虑夜班人的体能疲劳,与其上班抓劳动纪律,过去凡夜班偷睡一律重罚,改为干脆夜班3 点到4 点从前到后全部关车就地休息睡觉,并在职工代表大会一致同意通过。这在过去国企的管理中是不可思议。而在当前操作工难招,如何改善管理层与操作工之间关系,变对立管理为柔性管理确实是一种尝试。其优点是调动夜班挡车工工作积极性,变过去消极怠工变为积极主动,大大减少了安全隐患。
抓技改: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对于企业来说技术改造要注意两点:一是量力而行,不要好大喜功,盲目扩张;二是设备选型以未来企业生存为前提,即按产品市场需求定位,要尽快收回投资。先进设备要用在刀刃上。
笔者了解到,去年江西有两家厂分别引进二条现代化纺纱流水线,但由于用来生产普通纯棉精梳纱,无法消化进口设备的高昂成本,一家已经全部关停,另一家也关掉了1/3 机台。但是此类事情并不是行业个案。然而,同样做纯棉,华西棉纺厂也投资进口纺纱先进设备,却取得成功。
而前后案例的区别在于,华西棉纺厂首先是目的明确,由于沿海地区招不到人通过智能自动化设备大幅减少用工;二是考虑最低投资成本,上马时恰逢国际纺机市场低迷,欧元贬值,设备价格较低,同时国产清梳联稳定性、可靠性指标均能满足生产要求未采用进口;三是国家支持先进设备技术改造,政策优惠。事实证明G32 型智能细纱长车整体开车效果不是亲临现场难以信服,G32 型细纱机留头率平均在99.3%,即落完纱实际断头10 根左右(1440 锭),落纱时间仅2 分钟全部完成。细纱是所有纺纱设备耗电、产量、效能最为集中的工序,简单估算一下就可以看出其效益如何。
从结果来看,其新设备使用后,首先是实际生产效率高,达到99% 左右;二是实际入库产量高。由于做针织纱,捻系数仅315 左右,比起机织纱产量增加20% 以上;三是其吨纱用电低于同类国产细纱机10% ;四是其用工减少效果最为突出,原先其万锭用工70 人,新厂万锭用工只有17 人,吨纱工资比过去减少2000 多元。而华西高品质针织纱每吨纱价高出普通数千元。
接轨市场:选设备与抓技术
市场是变幻莫测,今天产品可能还卖得很好,明天就可能一落千丈。纺纱算不上高科技,某种程度是掌控了最新的市场优质客户信息,控制了一部分原料资源,加上技术技巧而已。但想要真正做好与市场的紧密对接,笔者认为不仅要配备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团队,更重要的是锤炼团队的快速反应能力。
目前国内中低档纱线产品受印巴及东南亚冲击严重,许多企业已经开始逐步退出低端市场,转向高端。然而现在不少棉纺厂问题出在:一是当初设备选型时只考虑产品原料单一,强调规模化、自动化、减人时全部采用清梳联;二是认为只要进口全套设备就一定能够做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
事实上,这在遇到市场突变调整品种时则毫无手段或者不懂得用好管理好进口设备。相反,另一些企业早已在市场中捶打出各种应对措施,设备及器材的选型从一开始就以市场为原点,依据产品结构,产能优化来确定。例如南通大富豪纺织厂在清花就选用供多种原料选择的流水线,产品避开纯棉纱,梳棉机针布的选择可以做到纯棉与粘胶互换,调整便利,生产市场热门效益较好的混纺纱。
其实,企业设备选型重点应在前纺,一般三套流水线至少留一套常规圆盘式抓棉机+ 成卷机流水线。梳棉机针布选型可以同时生产纯棉和人造棉,摇架、上下销、胶辊及钢领也可以兼顾两种及以上不同原料生产。技术改造的目的要适应市场灵活多变,你的产品才会从积压到畅销。只要具备快速的应变能力,即使是纯棉纱一样有生存之道。笔者走访了河北圣源纺织厂,该企业就是一家这样的厂,以纯棉高档纱为主,采用紧密纺或者赛罗紧密纺技术,高品质原料,提供国内外知名企业,成为石家庄地区效益最好的企业,中国纺织百强之一,也是全国做得最好的牛仔布专业生产厂之一。
研发新品:紧抓市场痛点和空白
市场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要以快制快,包括接单,设计、打样、试生产、投产、售后服务、市场信息反馈。目前市场纯棉品种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无一不是通过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强化对市场的敏感度、快速反应,创新意识,掉头快等特色。比如有些企业采用纺纱新技术如赛络纺、紧密纺、赛络紧密纺、低扭矩纺等可以有更多市场客户选择,在目前市场低迷时可以减少库存积压。一般赛络纺每吨市场价增加500 元,最简单的赛络纺可漂白纱及染色纱,附加值更高。同样,紧密纺每吨增加1000 元,紧密纺可漂白及染色纱更加紧俏。赛络紧密纺增加1500 元,如果做出了品牌,有高端客户长期认可的基础,例如江西凤竹J40s 纱居然每吨买到29500~30000元,比一般J40S 高出3500~4000 元/ 吨。
有些差别化中的绿色环保纤维,如蓝精莫代尔、Tencel 天丝,国产雅塞尔等产品,避开了目前大面积粘胶、涤棉纱产能过剩的市场。创造了新的趋势——即在针织纱大园机上做针织牛仔。但是要注意的是,目前不少厂的赛罗纺装置在配置上很不成熟,成本及性价比未能尽人意,有的赛罗纱并没有利润,必须技术上进行创新提升。还有些企业生产出了特、新、奇、创的产品,比如同样是纯涤纶,他可以做强捻度纱出口日本,产品可以从一般服装客户扩展至工业、医用、家纺、军工等高附加值行业。
转型升级,精准对接市场
应该说,按照当前形势趋势给普通企业生存空间不多,尤其棉纺织企业。企业如果不依托科技水平、先进装备、现代管理、自主创新及品牌创新进行转型,比如许多没有忧患意识的企业,所面临的结果要么尽早退出纺织领域,要么碰得头破血流。
对于转型升级的定位可以有多种选择,如差别化、品牌化、专业化、资本化、科技化、精品化、智能化等,认准一两个创造自己的特色去全面着手,有个性有更多机遇和生存机会。
其次是转型升级中要通过转型避开同质化、低端、薄利、代加工、代理经销等环节,扩大对高附加增值环节掌控,并寻求重研发、强设计、树品牌、建物流、拓市场等过程进行增值。当前,国内不乏有达到国际化运作的高水平公司,例如东渡公司2002 年已经实现国内不接单,在新加坡建立全球业务接单中心,融资中心在香港、新加坡融资,成本 < 2%(国内8%左右),在马来西亚、柬埔寨建立生产网络,与苏南、中北形成跨国生产体系。其坚信强大、高效、高质、环保、生产、网络将会带来话语权。2015 年该企业原则上不做低于8% 利润订单,财务数据超健康,零库存,零应收账款,零坏账的奇迹,都是归于国际化运作。
最后是转型升级中企业应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打造原创核心技术,围绕实现产品高性价比、高端化、高档化发展而服务的需求
总之,转型升级必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企业人、财、物、信息、营销等资源整合最优化,需要用新思维,采用新模式,新途径来破解,要学会在市场风浪中顺畅游泳,依据市场产品需求及供货变化而变,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转型升级对棉纺织企业来说是一次脱胎换骨的体制、机制上的系统性创新改造,通过深度转型,向精细化、高效率、高附加值方向升级。把握好第二次创业机遇,以全球化理念,全球化战略,汇集各类精英,整合最好资源,实现国际化运营,可以满足市场条件下的任何要求。
纵观纺织企业的未来会有大者恒大,小者更难生存的局面,除非小厂拥有相当独特的技术或管理方式可以突围。我国纺织企业正经历传统管理向现代工业管理转折期,同时进军信息化管理时代。市场前景看好,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新使命,棉纺企业需要把握时机,要靠智慧,靠科技,更要靠市场顺势而为,务实求进。国际大市场才是企业施展才能的最好天地。寒冬终会过去,纺织的春天就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