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那个春节假期里,邻居年轻两口子去了趟韩国,除了游玩了必要的景点外,最大收获要数购物了,买的最多的是大包小包的化妆品,当然有不少是帮别人代购的,再有就是在东大门为自己添置的各种潮服了。
女主人说,韩国人跟咱们体型比较相似,服装设计简约又时尚,穿起来会比较出众。就这一趟购物,他们就花了上万元。
前几天,笔者跟日本伙伴聊天,谈及日本消费情况,他说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消费还是不错的,主要功劳是来自中国游客的爆买。
有数据表明,猴年春节,600万出境过年的中国游客“刷出”境外消费900亿元人民币的新纪录。“爆买”除了动辄数万元的奢侈品,连儿童感冒药、卫生巾、丝袜等一大批低价日用品纷纷登上“热卖品榜单”。
还有一组数据也令人刮目,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全球自由行报告2015》显示,中国2015年出境游客共花费 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7%。其中购物消费占55.8%,青睐商品依次为化妆品、手表、时装、香烟、酒类和香水。
这样的爆买火了旅游市场,但留给中国消费市场的是羡慕嫉妒恨。
喊了多年的消费不旺,各种刺激措施也没见太大好转,怎么“境外购”在没有任何刺激措施的情况下逐渐火爆起来了呢?这的确令人深思。
这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需求是有的,而且还非常旺盛。那剩下的推理就是:国内的供给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消费的出口只能向外。说的再通俗点,就是我想要的你没有或者太贵,国外的东西我消费得起,也能满足我需求。从社会经济学角度来说,就是我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矛盾。
这也说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落后与否是个相对概念,相比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但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更加迅猛,二者之间出现不同步,自然导致矛盾产生。
看似产品越来越多,但与人们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大,产能的结构过剩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矛盾点。钢铁、水泥、房地产……除了这些官方点名的行业,包括纺织产业在内的多数行业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供给侧改革因此孕育而生,日前,国家八个部委发文表示支持工业企业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这样的行政手段无疑表达了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决心。与此同时,增加有效供给更是工业企业的目标。
每个做企业的老板都清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创新品牌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这样的理念说起来容易,实践中往往走样。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精益求精,为什么我们不能创造更人性化的产品?这背后更多的是行政体制、竞争环境、创新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比如科技创新,我们的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阁,远没有产生生产力,明知不可能推向市场,但教师还要为了评职称等因素做“无用功”,这里面涉及到科技创新体制的问题。
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更多的应该是体制的改革,中国企业家既聪明又勤奋,有了合适的土壤,一定能创造一流的产品。国人对洋货的钟情可能还会持续,因为供给侧改革注定是场长期的攻坚战,要变革要革命才会有成效,什么时候国人不用到海外爆买了,供给侧改革才算成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