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即将反超中国?

发表时间:2016年07月11日


  德勤2016年4月发布了《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英文版,中文版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与德勤在2016年7月2日在北京民族饭店联合发布。发布会和研讨会由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主办,主持人是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执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我应高所长邀请来作主评论之一,因此也参会了。

  民族饭店在天安门西边不远。行车经过天安门,路边多面希腊与中国国旗交叉悬挂,希腊总理齐普拉斯这天开始了对中国为期四天的访问。在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行榜上,希腊排名第40,最后一名。2013年版的排行榜上,希腊排第38,也是最后一名。与会30多位专家没有人提到它。

  研讨会焦点显然是报告中的预测: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将在2020年前反超中国排名第一。参会的媒体会后发布的新闻也是如此。当然“反超”的背景是,从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发布第一版,到2013年第二版,到2016年刚发布的第三版,中国都排在第一位。这个报告有一个特色,每次发布当前排行时,也会对五年后榜上所有国家的排行进行预测。

  研讨一开始,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路风教授就对这个排名表示了不解,怎么这么长时间中国都是制造业竞争力第一?对此我在发言中进行了解读,需要结合前面两个版本一起分析。2015年波士顿咨询发布报告炮制出“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96%”的怪论,在媒体中广为流传,为“制造业回归美国”造势。我分析报告找出了真相,因此对于数据产生的方式比较关注。我的分析文章《有一个西方机构说中国制造成本接近美国》。我仔细看了2010、2013、2016年德勤三份报告的全文,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了基本的了解。

  注:原图2020年预计中出现两个比利时,第23名的应为巴西

  在我看来,2016年这个报告是三份里质量最好的。因为2010、2013年两份报告基调走偏了,都是鼓吹印度、巴西制造业竞争力高,加上把中国排第一,重点关注金砖四国等“新兴国家”的“强大”竞争力以及美好前景。2010年印度排第二,巴西排第五,预期五年后印度保持第二,巴西升到第四把美国挤到第五。2013年印度排第四,巴西排第八,有所滑落,但是预期五年后印度会重回第二,巴西会升到第三,继续看好。由于2014年开始石油等商品期货价格大跌,不少发展中国家遭到重大打击。巴西经济遭了灾,奥运会都象要办不下去了,2016年排名掉到第29名,印度掉到第11名。

  2010、2013年两版还对美国日本德国等老牌制造业强国的竞争力作出了悲观判断。2010年预期美国五年后从第四掉到第五,日本从第六掉到第七,德国维持第八。2013年预期美国五年后从第三掉到第五,日本从第10掉到第12,德国从第二掉到第四。


  注:摘自德勤《2013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原表中有38个国家,后面还有18个国家因图表大小限制未列出

  这个错误倾向在2016年版中都得到了纠正,排前六位的是中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比较符合直觉。为什么之前印度巴西的排名很高,预期也向好?这是因为排名与预期排名的生成,极其依靠400-500多全球企业高管的“主观印象”评分。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推出报告,需要原始数据,就向全球企业高管们发出调查,让他们对表上国家进行评分,对五年后的评分也预期一下。这些高管们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如印度shining,talent pool,巴西发现大油田,将连续举办世界杯与奥运会,似乎上升势头不错,当然对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印象更深。众多高管给出原始评分,德勤根据所在公司的大小、全球化水平进行权重调整,重要的权威的给出高权重,算出最终的排行榜。中国排第一,以前印度、巴西的高排名就是这么出来的。排名与直觉不符,或者预期排名发生重大方向错误,应该不是德勤数据处理有误,主要还是全球高管们的主观印象评分有时并不精确。如下图是一些高管的原始评分,其中有一个中国高管给德国以外所有国家都打3分,很有个性。

  德勤能在2010年推出《制造业竞争力排名指数》报告,眼光还是不错的。三份报告都强调了制造业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这个优点得到了延续。报告的另一大优点,是对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了仔细分析。2010年、2013年是十项关键因素,人才、创新、基础设施、成本、能源政策等,2016年扩展为十二项。对重点国家,每个分项都有打分,而且让高管们对各分项的重要性也进行排名。这是很有价值的,打分感觉较为合理。但2013年报告中已经提到了,虽然巴西等国分项打分并不理想,但高管们就是愿意给出很好的竞争力排名及预期。可能是高管们过于看重某一两项关键优势,如巴西的原材料优势,印度的成本优势与“人才”优势。

  2016年报告的一大亮点是,开篇就强调了先进制造业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2010、2013年强调的是“新兴国家”的崛起。其实除了中国,先进制造业和“新兴国家”没有什么关系。把制造业竞争力的焦点转到分析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等技术先进国家,是正确的方向。这个趋势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象德国推出工业4.0构想,谷歌公司的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高手,都预示着先进制造业可能会有突破。甚至可以说,在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由人工智能引发的第四次革命都可以想象了。

  2016年的排名中国仍然是第一,但领先美国的优势已经很小了,100分对美国99.5分。而2010年中国的的10分领先美国的5.85分,相差很大。2013年中国10分,美国7.84分,分差减少。2020年预期得分,美国100分直接超过中国的93.5分。当然这些分数只是高管们的主观印象分,并不是直接的经济数据。报告发布方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都是美国的,接受调查的高管也有不少是北美的。

  2010年的报告,对美国的竞争力给出一个低分,以及下滑的预期,可能是对美国社会进行警示,打分的高管们觉得美国社会忽视制造业。这种警示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奥巴马就提出了制造业回归美国的口号。2013年美国排名有所上升,2016年又进一步预期美国超过中国升到第一,对美国社会来说,这是一种鼓劲。我对德勤的数据处理是认可的,不是有意操纵,排名与得分数据直接反映了全球高管们内心的倾向。

  “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将反超中国”的数据背景就是这样,是全球高管们的主观印象。这个预期引起了与会专家们很高的兴趣,对中美两国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预期是否正确不论,中美竞争显然是更为自然的观察焦点,因为中美是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我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王金照研究员等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分析制造业竞争力,就应该关注经济规模最大、制造业技术最好的几个国家。着重分析巴西印度这样经济规模只有中国十分之一、五分之一的国家没抓住要点。当然印度制造业潜力也是有的,如果不和中国比,在发展中国家中算是做得不错的,所以全球高管们总是愿意对印度给出不错的五年后排名预期。

  我认为美国在高端制造业上还是遥遥领先中国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2016年这个报告营造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领先但会被美国反超”这么一个气氛,把中国放在领先者,美国放在挑战者的地位上,我不能同意。更合理的气氛是美国高端制造业领先中国,但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地追赶和挑战。

  2000年前后,中国是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业上竞争,做得很成功,但和美国的高端制造业是说不上话的,干的不是一类事。但现在有很多高端产业是能直接对话的,虽然美国还是遥遥领先。比如说美国搞电动车,中国也搞电动车,美国无人机中国也无人机,美国苹果设计智能手机,中国华为也设计智能手机。不全是美国领先,中国也有领先的。比如说高铁,美国就没有。中国即将发射量子通信卫星,将率先产业化,美国也没有,这可能是现代中国第一次创造一个产业。德勤报告中提到了高性能计算机,中国天河二号还有刚出的神威太湖之光超过美国连续多次排名第一。就只看美国整体遥遥领先的高端制造业,中国也是可以和美国竞争的。哪怕2010年说这个话底气都不足。到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虽然碰到很多问题,产能过剩、钢铁企业巨亏,但是在高端制造业应该很有信心,这些年取得很大的进展。报告似乎说美国在盯着中国追赶,事实上应该反过来,是中国在盯着美国。中国很多事在学习美国,解放军学美军,创投学美国,高端产业都盯着美国。

  而且现在的高端制造业趋势也是更多看美国和中国了,美国创新出来,中国跟上。之前会有其它国家与地区先参与,比如美国苹果发明了智能手机,台湾HTC在安卓平台上跟进,日本手机企业也进来了,中国大陆很多手机企业再进来,把HTC和日本手机企业打败。现在象无人机这样的产业,直接就是中国美国了,深圳占据了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

  在2010年德勤报告就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到第一位了,那时高端制造业肯定比现在要差不少,为什么全球高管们却坚定地把中国排到第一?这需要解释中国另外一个竞争优势:成本创新,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阿里巴巴曾鸣提出的概念。表面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做的是高大上的先进制造业,其它国家从事中低端不怎么样,但中国是个特例。通过技术山寨运动,中国将很多曾经的高端制造业变成了中低端。有个笑话说,只有中国不会造的才是高端产业。创新不仅是研发高大上的新产品,中国企业知道有些产品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有方向地努力研发,用其它国家不可能实现的低成本做出来,这也是很伟大的创新。这种创新容易为人所忽视,但成就很大,也很不容易。这需要海量的素质足够的研发人员,也需要产业基础,象印度大学生数量也不少,但素质和产业基础还不行。中国成本创新成功了,对一个行业就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跟破坏性创新有点类似。

  与会的GE全球研发中心研发总监张育提供了一个案例。GE这个全球研发中心在上海,张总就感觉中国制造业能力上升很快。中国本土企业产品从低端、中端,做到高端,GE的销售压力越来越大,在收缩转型集中部署。上海研发中心内部也是这样,本地员工做研发最初是给美国人打工,十几年来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技术项目反而把美国人拉到团队里。虽然跟美国还是有差距,但是能力增长很快。GE观察全球制造业发展趋势,最新的动向是大量在投软件,向软件转型。

  沈阳机床公司总裁赵彪介绍了一个直接的案例。沈机以前一直做中低端机床,并不真正理解数控机床。数控机床并不是普通机床加上一个控制系统或者数字显示,沈机在自己真正研发控制系统之后才体会到这一点。如果只是进行机械部件与控制系统的组装,日本提供给沈机的控制系统做不了手机加工,它限制你只能用30%的功能,高端制造和加工无法实现。沈机自己组织了十个年青人开发i5智能控制系统,一开始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自己控制。这些年青人很有想法和活力,有互联网和信息化基因。越做越进步,自主的控制系统最后变成了一款真正能够实现智能的一个生态体系。今年沈机在深圳和东莞的消费电子行业实现了12000台的订单,直接挤占了日本企业的份额。两个月前日本发表一篇文章,由于中国沈阳机床i5智能机床的出现,日本机床不得不考虑退出消费电子行业或者减量退出这个市场。赵总认为,不管美国和中国怎么竞争,制造环节一定是在中国,美国就是搞研发设计和市场,成本降不下来。赵总还有一个观察,从市场份额来说,中端是最大的,高端和低端都在往中端走。中国抓住中端,还是能做到制造业全球第一。我之前也有类似的观察,高端产品虽然看上去高大上利润很高,但往往价格过高卖不上量,不容易分摊研发成本,还不如中端制造量大致胜。

  中国的独特与厉害之处在于,有化高为中低的成本创新,又在高端制造业发起冲击。以前说中国科研人员“青黄不接”,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的还在主打,耽误了一段时间。现在这个状况已经过去了,大学和企业研究机构是中青年主打。如航天发射主力是二三十岁的年青人,美国反而是五六十岁的当主力。现在中国研发钱和人都不缺,和十年前都很不相同,而且情况会越来越好。中国的研发支出只少于美国,遥遥领先第三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4年科学技术与工业展望》中预测,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2019年前后超过欧盟和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华为战略部副总裁郑志彬在发言中也提到了研发人员的问题。德国每年本科毕业生40万,日本55万,美国270万,而中国是730万。中国2000年前后教育大改革之后,虽然大学生相对比例不很大,但是高素质人才绝对数量不断提升。到2014年本科以上的人才储备有1亿多人。郑志彬介绍说,世界银行做了30多个发展中国家就业人群的比例分析,从中可以惊喜地看到中国中产阶级崛起。30多个国家,只有中国的中产阶级就业率每年增加0.5%,对应中等技能岗位的常规人工技能密集型,和高技能岗位的非常规技能密集型。而中国的低技能岗位每年以1%的速率下降。从1993年到2010年,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上,看人才比例尤其是就业人群比例,就知道产业在慢慢发生向上的转移变化。其它30个国家,除一个国家中端技能岗位增加率0.1%左右,剩下所有国家全部是中等技能岗位在下降,低技能岗位在上升。通过这些数字能看到,中国的产业转型一方面是产业生态系统自己在不断的演化,另一方面中国本身人才的匹配度也会让产业形态慢慢往上走。

  我们现在承认美国高端制造业世界最强,可以接受全球高管们将美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估为世界第一。但我们不是俯首帖耳看美国第一就服气了,而是正在向美国发起挑战。美国如果真变成第一,总还是要一些硬的数据支持,如制造业就业率、增长率,现在还看不出来。增长率方面还是中国强得多,制造业增长率还是有百分之七。虽然下滑了,那是中国碰上了产能过剩、钢铁厂亏损这些问题,中低端碰上了市场空间不够的问题,规模实在太大。这些问题并不是中美竞争的关键,中美还是应该在高端制造业进行竞争。比如说美国页岩气革命,那是它自然资源丰富,打低油价对中美两国都是有利的。美国天然气和棉花便宜,有个中国纺织工厂转移过去了,还有说组装工厂去美国的。如果美国在这些中低端的领域和中国竞争,那中国应该欢迎,完全不用担心,其实也只是个例。中国工人的工资大幅上升,10年翻三倍,20年翻十五倍,报告中说会损害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这我们应该正面看待,正因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强工人才能涨工资。相比发达国家,工人工资还很低,涨工资是天经地义的。工人工资上涨影响制造业竞争力,不是工人的问题,应该让高端的人去努力。与会的有一些IT业、制造业的企业领导,应该在高端制造业上向美国以及德国、日本等国发起挑战。高端的挑战越成功,我们就越可以放弃一些低端产业。一些低端产业像造鞋子、造衣服可以转移到其他国家如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因为这些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工人的工资不可能有多高。但是如果没有准备好低端产业就不能放弃。

  中美制造业竞争是一个大事,对中国有很大压力,也是一个动力。我们不应该害怕竞争,我对这个竞争是充满信心的。中国应该把自己看成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这些技术先进国一个等级的国家,在高端制造业上和他们堂堂正正地正面竞争。不能把自己放在德勤报告中说的强力五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层面去竞争,那是把自己看低了。明明可以做在高端上面努力的国家,为什么反而回到低端去努力?这个报告的意义很大,对中国提出了很好的挑战。

  中石化信息系统管理部主任李德芳就发言说了在德国考察工业4.0的感受,和中国算是各有所长。中石化到巴斯夫、BP包括SAP相关的企业去学习考查了。原来听说德国4.0进行了70%,感觉应该很厉害,结果去了以后发现有些方面还不如中国。中国制造2025很及时,德国4.0目前在离散行业走的比较强,但在流程工业石油石化方面也刚刚开始。德国4.0由IT企业、IT联盟,包括工业企业结合起来搞,非政府组织力量比较强。中国政府推动非常强,推动智能制造方面应该说力度比德国大,所以德国现在也在加强政府推动。目前德国搞了200多家的智能制造示范,中国工信部前面搞了40几家,这次又搞了60几家,很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进行示范。整个智能制造的方向包括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甚至到智能化的改造方向是正确的。中国整个方向、目标、策略,具体实施路径和跟德国一些企业比基本一致,有一些是德国走在前面,有些我们走在前面。李德芳认为,中国制造业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能和外国比高低了。

  还有多位专家在会上也发言了。专家们的发言以及主持人高所长的点评,我感觉不错。既没有妄自菲薄,没有害怕美国的强大,也没有自高自大,基本实事求是地指出了中国美国的长处与弱点。如曙光公司副总裁任京旸介绍说,中国高性能计算行业很风光,强机排名超过美国,第一第二都是中国的,500强中总数也最多。但其实和美国还是有差距,CPU基本是美国的。而且中国100多台高性能机器基本在中国,美国的机器分布在全球很多地方,应用更广泛。任总认为,虽然如此,中国还是应该在CPU制造等核心技术领域向美国发起挑战,并不是那么难。

  与会专家也有一些分歧,如路风教授认为信息化不是关键,还是应该把大飞机、数控机床这些关键技术做起来。后面再慢慢搞信息化,不是关键。但是工信部信息化和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却认为,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升到全球第一的关键之处,就是美国把一枝独秀的IT业竞争优势,结合到群雄纷争的制造业领域。信息化让中国制造如虎添翼,对于美国是更好的机遇。我认为即使这些分歧也是很好的讨论,是战术问题。参与讨论的专家们战略上还是很有信心的,多人提到了国家对先进制造业的强力支持,不久前召开的科技大会也很振奋人心。

  德勤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制作了《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又与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合作发布了中文版。对于中美在制造业上你追我赶共同进步,这是个好事。中国信息化百人会的会务组织很完善。中国方面参与讨论的专家与实业公司领导们,发言实事求是,态度坚定又有理性,气氛很好,让我感到很有信心。如果中国制造业以这样的精神继续发展,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至于制造业竞争力是不是会被美国超过,不是关键,中美作为两个制造业大国各有所长特点鲜明,比其它国家条件都好,我认为都会有不错的发展。

稿件来源:观察者网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最新!美国确定大幅度上调中国产品关税[2024-09-14] 
·美棉面临威胁 短期或有波动[2024-09-12] 
·风暴即将登陆 美国新棉面临威胁[2024-09-11] 
·​7月份美国服装进口反弹 中国卖家受益[2024-09-09] 
·美国棉区普遍降雨 新棉即将收获[2024-09-09] 
·上半年美国服装进口量保持稳定 对中国进口量同比增加[2024-09-04] 
相关出处  
·外媒传闻致人民币暴跌400基点 中国央行震怒紧急辟谣[2016-07-01] 
·中国首条年产百吨级T800碳纤维生产线通过鉴定[2015-07-20] 
·伊朗宣布放弃美元贸易结算 改用人民币等货币[2015-01-26] 
·11月进出口增速远低于预期 外贸形势依然严峻[2014-12-08] 
·卢荻:中国经济有趋同“黄金时代”的可能吗?[2014-11-26] 
·林毅夫:为什么建议增长目标下调至7%-7.5%[2014-10-24]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