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各地陆续传来新棉花开秤消息。最为引起市场关注的是新疆细绒棉和长绒棉,截至目前,南疆地区籽棉开秤价格在6.5元/公斤。“价格降了不少,8月中旬价格还是7元/公斤左右。”棉农反映,随着籽棉上市增多,价格还在一路下滑。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产棉区形势也不乐观,业界担心今年“卖棉难”。
雪上加霜的是,纺织厂采购热情明显下降。企业都在观望,不敢涉险高价收购,纷纷表示走一步看一步。
今年棉花的产量、价格、质量很多指标让整个市场措手不及。而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公布的“2016年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显示,由于国际棉价远低于国产价,棉纱线进口增长迅速,2010—2015年6年合计净进口734.5万吨,比前6年合计净增527万吨,增长254%。
棉花和棉纺织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如果大量依赖进口必然会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日前,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召集的棉花轻简化化学调控技术培训会上,中棉所研究员毛树春等专家表示,我国应加强监测预警,提升科技话语权、决策参与权;以“中高端品质”引领棉花产业发展,用轻简化机械化组织化引领现代植棉业发展。
——现状——
高等级棉短缺低等级棉过剩
我国棉花种植面积7000万亩左右,总产650万吨左右,棉纺企业对棉花的年均需求量约1000万吨,看似需求大于产量,但“2016年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棉花减产9.3%—20.9%,净减57.4—141.9万吨,减产主要是种植面积的减少。此外,我国原棉库存高,按每年去库存200万吨设计,至少需4年才能回归到正常库存水平。
同时,国产棉的市场份额不断被进口棉挤占。2015年,我国从棉花产能、植棉意向、纺织用棉“三量齐增”到“三量齐减”,再到国产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一缺一剩”,走势令人担忧。
毛树春说,这导致了“成本高农民不愿种棉、价格高纺织企业用不起棉、品质差纺织企业不愿用棉”的产业困境。加之国内外棉价“倒挂”现象普遍,大量进口直接冲击国内棉花生产、棉农增收和棉纺织业发展。
国内棉花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目前,国内棉花生产成本还在不断上升。据统计,单位皮棉生产成本从2001年的7.20元/公斤增长到2013年的17.2元/公斤,年均增长7.53%。我国棉花生产成本高昂,棉花轧花及流通成本也很高,按2013年平均皮棉生产成本与原棉全成本对比,差值3798元/吨,即从皮棉生产成本到进纺织厂的原棉全成本要扩大1/3,而美国和澳大利亚由于棉花品质好、清洁化,仅有轧花加工费用,成本不及我国的20%。
中棉所研究员李亚兵说,棉花是劳动密集型的大田经济作物,种植管理环节多、劳动强度高、用工投入占生产总成本的50%以上。
——问题——
国产棉“颜值不高”杂质多
除棉价“倒挂”外,国内棉纺厂不愿意用国产棉还有什么苦衷?
毛树春分析说,国内异型纤维多、“三丝”问题突出(“三丝”主要指在棉花中混入的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塑料绳、布块等纤维)。新疆等地的棉田里,地膜碎片多,难以清除,导致总体上异型纤维含量远高于美棉、澳棉;棉花一致性差,含杂率高、短绒率高、绒长度短;新疆等地机采棉的轧花加工质量问题也很突出,瑕疵点是手采棉的5倍以上。
据统计,国内机采棉成纱后棉结率比澳棉、美棉高10%—40%,成纱中的毛羽存留比澳棉、美棉高10%—20%。“毛羽对高质量针织物是有害的,因此,高质量针织物用机采棉纺纱要严格控制疵点数量。”毛树春说,由于人工贵,美国和澳大利亚大规模采用机采棉,但机器无法辨识棉花中是否存在动物毛羽,美澳在棉田附近甚至设置了驱鸟器等,以保证棉花的高清洁度。
从美澳进口的棉花价格便宜,而且很干净,一进厂就可以用于生产。棉纺厂当然喜欢用进口棉,这也逼迫国内棉花要走高质、清洁化的道路。
——对策——
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
毛树春说,要破解当前的困境,棉花产业要用“中高端品质”引领产业发展,走准走稳“以质保量保规模”的新路子;用轻简化、机械化和组织化“三化”引领现代植棉业发展,加快科技引领和支撑的步伐,破解国产原棉高成本问题。
李亚兵具体解释说,要达到中高端的品质,就必须培育适合机采、适合机械化种植的新品种。从种植技术上统筹解决“高成本与低品质”的问题。
“比如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产区,由于气候灾害频发、棉花品种配置不合理、调控措施不当,引起大面积晚熟、早衰,经常造成严重损失。2014年新疆棉花晚熟,产量损失20%以上;2015年高温早衰,产量损失30%以上。”李亚兵说,棉花生产核心技术之一的化学调控,能起到控制株高,协调营养、生殖、生长的作用,促进集中成熟。但传统棉花化学调控以叶面喷施为主,缺少操作性强的标准,往往导致调控效果不一,耗时费工,造成减产降质。“因此,我们通过推广轻简化化学调控技术,集中开花提早成熟,解决纤维品质一致性差问题,提升中高端棉的产出率。”
据测算,应用轻简化化学调控技术,省工60%以上,有效保护土壤结构和田间滴灌系统,棉苗免受机械损伤,棉农平均亩产增收200元以上。
组建科技联盟提质增效
为了更好地研发和推广新技术,中棉所正在牵头组建“国家棉花产业联盟”。中棉所成果转化处处长黄群说,这是按照农业部、中国农科院关于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重大布局和要求,联合全国棉花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纺纱以及农资、农机具等相关优势单位进行组建,目前已在西北(新疆)、黄河、长江三大棉区分别建设了“联盟科技园”。
阿克苏地区农业局副局长张勇说,棉花是农产品,每个地域和品种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有所不同。因此,阿克苏在棉花生产方面正在推行“订单式”生产。即根据棉纺织厂的需求,在一个村子里统一种植相应的棉种,统一管理,尽量做到纤维品质的一致性、清洁化,满足纺织厂的需求。
“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棉花生产也是如此,根据纺织企业需求,在对‘品质中高端’形成普遍共识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支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使我国向植棉业强国迈进。”毛树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