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全国共有963家棉花加工企业参与公证检验,其中内地197家加工企业,占比20.46%,全国棉花公检总量388.72万吨,其中内地公检11.3万吨,占比2.91%。相比之下,2014、2015年度全国参与公检的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分别为1541家、1100家,地产棉占公检总量的比例为18.99%、8.88%。可见2014-2016年度全国参与公检的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地产棉公检量占比减少更加突出。
那么,什么原因导致内地棉企对入库公检热情大降?笔者分析如下:
一、内地棉花直接销售给下游企业,不需要入库公检。2014-2016年度,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要求棉农将籽棉交售给有资质的棉花加工企业,棉企加工的棉花需要入库公检,用以核实新疆棉产量数据,便于补贴金额核发。内地棉花价格补贴为2000元/吨,在实际操作中,可避开入库公检的步骤,直接销售给下游企业,相较于入库公检,内地棉企可以节省短途汽运费、监管库装卸包费及仓储、保险、公检等支出,折合下来约200元/吨,而用棉纺企可以厂内提货,买卖双方达成默契,省时省力,提货灵活。
二、地产棉因品种、天气等原因,近两年地产棉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等指标出现下降,轧花厂不愿意参与公检,避免降低棉花等级,影响收入,即使入库公检生成期货仓单,交割贴水也比较大,郑商所随机配对时,买家也不愿意提地产棉。
三、2015、2016年度400型企业开秤减少,200型、小作坊“抢镜”。由于近两年籽棉收购价都是高开低走,400型企业皮棉加工综合成本要较小厂高出600-1000元/吨。因此,在400型企业产销倒挂,减收、停收的情况下,200型等小厂逐渐活跃,且内地纺企关注的是皮棉品质,而非棉包大小,小包棉更易于装卸、运输,反而受到用棉企业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