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新华社公布了党中央、国务院日前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一时间,归属于雄安新区的雄县、安新县和容城县引发关注。
三县中人口规模最小的容城县,该县服装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男装名城”,在华北,乃至全国的服装行业,都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近日在容城县发现,该县服装产业虽然从昔日的“小作坊”发展到今天的“大产业”。但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这座“中国男装名城”,在“雄安新区”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面前,有很多憧憬,也有一些焦虑与不安。
制衣企业月工资逾5000元
日前,记者乘车探访容城县,车从荣乌高速容城出口驶出,拐至该县主干道奥威大道,一路向西。
东边的津海服装和西边的澳森制衣格外引人注目,不仅仅是两家企业极佳的地理位置,更是两家企业在当地人中的影响力。
“要说我们县的经济靠啥啊,那肯定是服装产业了,在全国那都是叫得响当当。”行走在容城县街头,当地百姓对自家的服装产业颇为自豪。
与当地百姓对自家服装产业的自豪想对应的,是对那些在津海和奥森两家服装企业上班的工人的羡慕。
“津海服装和澳森制衣是我们这最大的两家制衣企业。”容城县市民王先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里面工作待遇都不低,一个月能拿到五、六千元呢。”
五、六千元的月工资在容城确实并不低。2017年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6年容城县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3万元和1.5万元。
4月3日晚,记者在该县奥威大道沿街的数家服装加工门店随机走访时也发现,工人每月的工资也大多在4000元~6000元之间。在容城县部分乡镇,村民们在自家加工服装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此外,容城县政府对服装产业的重视和扶持,也是该县服装产业不断壮大的重要推手。服装产业已成为容城县的传统产业、富民产业、支柱产业。
被央企“收编”or向西部转移?
河北津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海服装)总经理薛新建对表示,“容城县的服装企业前几年确实错过了转型的大好时机,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也很难跟海澜之家相提并论。”据薛新建介绍,目前,外贸出口占津海制衣60%的业务比重,主要为Zara和HM贴牌代工,“没有了品牌优势,只能靠成本优势进行竞争了。”
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劳动力成本就是最大的成本。“这几年,工人工资每年呈10%~20%的涨幅,现在我们有600多名工人,工资在五、六千每月。房价涨、物价涨,工人工资也得跟着涨,不然根本招不到工人。”薛新建说,“工人的流失,是我们最大的风险。”
对于新成立的雄安新区,薛新建有憧憬也有担忧,最大的担忧,就是最近蜂拥而至的炒房团。
“网上的新闻说,炒房团来后,容城的房价一夜之间从三、四千涨到两、三万,这在无形之中又会给企业成本带来威胁。”薛新建说,“房价的涨幅已远远超过员工收入的涨幅了。”
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未来雄安新区产业规划调整的不确定性,让薛新建萌生了向西部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区域转移的想法。
“把生产环节迁到人力成本更低的西部区域,把研发、销售、管理等环节还留在容城,也许是个比较合理的想法。”薛新建介绍。
此外,薛新建还憧憬,哪一天能傍上迁到雄安新区的央企的“大腿”。
“津海制衣是土生土长的容城企业,有优势、有资源,如果哪家央企看上了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收编’了”。薛新建告诉记者。
也许这仅仅是薛新建的一句玩笑,但透出的却是错失一次次机遇后,容城本地服装企业的无奈。
目前,雄安新区产业规划具体方案并未出台,但愿容城县的服装产业能在“雄安新区”这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面前把握新机遇,涅槃重生。
截至2016年底,容城县有服装加工企业2000余家,规模以上服装加工企业920余家,用工规模在千人以上的又40余家。服装产业完成产值256亿元,产品涵盖西服、衬衣、休闲、棉服、内衣、裤装等6大系列,年产各类服装4.5亿件(套),拥有国家精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1个、25个省级著名商标,位居河北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