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农情调查显示,受劳动用工多、强度大以及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在市场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江苏植棉面积从2005起,连续十多年持续较大幅度下降。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2017年江苏省植棉面积为38万亩,南通、盐城等曾经在全国棉花生产经营上声名远扬的传统主产棉区近年己走近了“无棉区”的边缘。
当地农业农经人士分析,江苏省减棉首先是生产效益缺乏与其它经济作物的可比性。如2015年,全省籽棉平均收购价2.9元/公斤,加上因灾减产,植棉户收不抵支,出现了亩亏142.80元的减收减效,而且数额较大,其它种植、养殖品种纵然有亏,也不会达到这么高。二是棉花产销效益不佳的大环境导致了各地在种养结构调整中,棉花被诸如水稻、玉米等作物所取代,出现凡流转或对外包租土地,原种棉而新垦后不种棉的趋向,因调整所涉土地面积大,所造成的棉田流失比例同步加大。三是因为棉花生产辛苦,市场与自然风险又大,种棉赚不到钱的棉农纷纷外出打工,农村棉区劳动力出强留弱,从面积到管理呈现碎片化、老年化,有不少农户在找不到替代棉花的主要种植品种时,盲然无措,摸索兼种,生产随意不确定,流通链条松脱,生产所得效益自然缺乏保障。
不过,在江苏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的同时,受纺市转暖的影响,自2016年棉花收购以来,江苏棉花市场价格出现明显回升。比较诱人的是籽棉价格,全省2016年白棉3级、衣分在37%左右的籽棉收购均价达3.60元/斤,比上年度高出近1元/斤。虽然江苏去年也有一些棉区因灾减产,但由于有籽棉单价提高作支撑,全省平均亩植棉效益约为350元。
当前,新棉生产已经在江苏等地缓势起步,而就现行棉价而言,尽管微观分析近期稍见徘徊,但从总体走势上看还是比上年同期要高,且从多种情况看,棉价走高的趋势明显,发展后市乐观。因此业内分析,江苏及其它内地传统棉区棉花生产有望触底反弹。
以江苏为例,近几年的粮油菜价格也不尽稳定,有些粮食品种如水稻、玉米、油菜籽一度跌幅甚至大于棉花,农民总的收益低迷难回,所以在决定多种什么作物时,不少老农还有些犹豫,此外,因田租和投入等因素,大面积种棉与种粮存在不可比性,凡是土地流转调整地区近期复种大面积棉花几乎不可能,棉花的种植仅限于小面积老农生产,在比较效益不出现质的改变形势下,种棉花的投入与收入比暂时还赶不上粮食等经济作物,故棉花面积在传统棉区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江沿海地区,大面积恢复如无市场与政策的巨惠与倾斜是很难的。
针对有可能出现的植棉面积回升,江苏等地农技推广服务部门正在栽培模式、优质高产,特别是棉田的高效立体种植上推广普及“棉花+N” 技术,努力争创5000元/亩的产值,甚至更高的棉套瓜、葱、蒜等高效田。同时在推广轻简栽培、棉花生产机械化、棉花生产专业合作化等方面,江苏棉区也保持探索研究不放弃,其目的在于以最少的人力与物化投入赢得嫁接后的棉花生产高效益,为棉花的恢复性生产发展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