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职工利用卫星导航技术播种棉花。当地200余万亩棉花4月份陆续开始播种。
4月6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一台装有GPS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大型播种机正在播种棉花。放眼望去,新品优质棉种、滴灌带、农膜构成了一道道银白色的线条,分外耀眼。
由于水土光热资源的优势,连续20多年产量第一,奠定了新疆在国内棉花生产中无可撼动的地位,形成了“中国棉花看新疆”的格局。
自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实施以来,虽然提质增效效果显著,但是新疆棉花行业依然难以摆脱种植成本偏高、产能过剩以及高品质棉花不足的状况。
作为棉花的优势产区,如何发挥优势,将产业做强?业内人士指出,破解国产棉成本高、品质不高等问题,以提质为关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降成本、提质量迫在眉睫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6年新疆棉花总产达359余万吨、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扩大,达到67.3%,新疆不仅是我国最大的陆地棉产区,同时也发展成为唯一的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产区。
棉花产业在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值约占农业产值的一半。全疆50%以上的农户种植棉花,植棉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在南疆,更是90%以上的县种植棉花,植棉收入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
但对新疆棉花产业而言,仍然存在诸多挑战。首先,世界一些适宜种植棉花的国家和地区均大力发展棉花生产。新疆棉花不仅要面对美棉、澳棉等发达国家现代高效棉花生产方式的竞争,还要抵御其它一些地区低成本棉花生产带来的强劲冲击。
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单元分散等因素,先进的植棉技术在新疆的应用受到一定制约。就机械化水平来说,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2016年兵团机采棉面积650万亩,棉花机采率72.9%。但从地方植棉情况来看,由于土地集约程度较差,棉花采摘还是以手采为主。
目前,新疆地方手摘棉种植总成本达每亩2100元以上,其中人工采摘的劳动力成本,已达到总成本的50%以上。同时,化肥、水费、油料等物化投入也增长较快,生产成本快速增加对新疆棉花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定制约。
2014年,实行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退出,取而代之的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旨在让棉花回归市场定价。几年来,价补分离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但是棉价下 跌,也让棉农增收承压。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纺织企业转型,棉花产业链的下游对高品质的棉花需求量不断加大。但高品质的棉花产量不高,有效供给难以对接需 求,成为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瓶颈。降成本、提质量已是迫在眉睫。
规模经营打底,提高机械化水平
“手采棉成本太高,今年要按照机采棉的标准种植。”正值春播,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种棉大户李晓林的计划与往年有所不同。作为植棉大户,他有2000亩棉田,做到机械化并不难,“但一些散户就很难做到,每家的地都不多,大型机械进地不划算不说,有的根本转不开身。”
李晓林提出用土地适度流转的方法提升棉花种植规模,“我也是承包别人的土地,才能连成片,方便机械化种植。”据了解,新疆的土地流转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同时,农业机械的研发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介绍, 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一项复杂的技术体系,难度和工作量特别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由于新疆土壤气候条件、农艺栽培技术 与上述国家相差很大,国外成熟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不能完全适应新疆的要求,“我们的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研发还有不少路要走。”
记者从新疆农垦科学院了解到,陈学庚负责的“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应用”项目成果已在新疆大规模应用。专家称,这一项目构建出适应新疆特点的棉花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对提升全国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植棉机械化还有一个阻碍,就是加工企业的设备跟不上市场需求,加工机采棉与加工手采棉设备完全不同,很多小的轧花厂不具备更新设备的能力,棉农的机 采棉就很难就近销售。”昌吉市呼图壁县宣传部工作人员沙毅向记者介绍,植棉机械化还需要淘汰棉花加工的落后产能,“利用市场振荡下行的时机,逐步改善加工 流通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断改善企业规模小、管理粗放、生产成本高、竞争能力弱的局面,从而优化产能,合理布局。”
“加大棉田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农科所研究院主任周曙霞告诉记者,兵团近几年一直致力于节水 滴灌技术的研究,实践证明既能有效缓解农田旱情,使作物长势明显好于常规灌溉地块,又可以有力地增强棉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优化种植结构,加快培育良种
如何破解高等级棉短缺与低等级棉过剩的两难问题?有业内观察者认为,新疆棉花产业要瞄准中高端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优”字。
从2014年开始,伴随着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持续调减。自治区党委农办负责人说:“从表面上看,棉花种植面积在减少,但单产和质 量已显现出上升的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活力进一步恢复。为了在改革中得到更多收益,农户和企业都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益,产业面貌大为改观。”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尽管2016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但由于每公顷单产增加151.5公斤,棉花总产还是比2015年增加9.1万吨,增长2.6%。
“调整目标价格水平后,植棉收益的社会预期会有所下降,这会促使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逐步退出棉花种植,新疆棉花种植规模也将进一步控制在合理水平,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农办负责人表示。
去年8月,中国棉花生产发展研讨会在新疆轮台县举行。与会专家认为,新形势下,我国棉花生产面临品种改良、机械化、精准化、标准化的挑战,其中良种研发是下一步生产升级的关键。
中国棉花协会原会长周声涛表示,在棉花生产中,种子问题是重中之重,良种的研发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基础研发。近年来棉种研发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转基因棉种解决了棉花病虫害问题,提高了棉花单产,但是棉花要想实现高产量和高品质,还要继续把种子文章做深做透。
今年,阿克苏沙雅县准备将10万亩棉花地用作棉花改革试点,目前正大力推进“种子工程”,全县将筛选出不超过5个品种的种子清单,建立优质品种数据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八十一团农业科工作人员胡小萍,已经与棉花种子打了23年交道,她说,棉种选育不是件容易的事,更多的新品种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逐步提升棉花质量。
周曙霞提出,要推广良种,还需市场的积极反馈,做到“优质优价”,如果还是按照目前的销售模式,只由产量决定收益,高品质棉种的推广将受到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