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1”,361°在福建晋江五里工业区的研发中心里写上了这四个数字。这个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筹备的新部门直到今年夏天才正式启用。
“‘20’代表研创中心成立的年份‘2017’,‘3’代表我们的3个五年计划,”361°运动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魏书涛对懒熊体育介绍。在361°的研发计划中,未来的第1个五年将树立科研成果,第2个五年用于优化核心技术,第3个五年推动技术走向成熟。
15年的计划对于年轻的361°来说无疑是漫长的。要知道,这个年轻的中国体育品牌到了明年,才迎来自己15周岁的生日。
但对361°而言,重视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迫在眉睫。在前十年的竞争里,用“抄袭”、“模仿”等方式固然可以获得行业发展初期的市场份额,但再往前看,这样的方式意味着将被市场淘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体育用品市场,要想保证自身的市场地位并突出重围,361°必须有所改变。
“国产品牌摆脱同质化有3个途径:传播、设计和科技,其中科技是最重要的,”361°品牌事业管理中心总经理王雷对懒熊体育说。
当361°在2014年正式推行国际化战略时,研创中心也在一年之后被提上日程,这并不是一个偶然。
“现在引导研发的是国际品牌,所以国内体育品牌都是跟随者,”王雷说,“但中国体育品牌从copy到不甘心只做跟随者,而想做领导者,就要重视研发。”
这也是体育品牌发展的自身规律——当品牌发展到10多年左右,研发就会成为公司战略的重要部分。耐克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而到了1980年,耐克就成立了运动研究实验室。1989年面世的李宁也于1998年在广东佛山成立了研发中心,开启了国产体育品牌的研发先河,而后又于2004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
从时间上看,361°的研发之路有点落后,同为晋江出身的老对手特步也在今年3月成立了鞋研发中心。
不过在361°看来,这并不完全是坏事。“后建的好处就是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魏书涛说。最新成立的361°得以获得最先进的硬件设施,也能过总结同行的经验教训。
如何将实验室的技术应用到产品中,这是所有体育品牌的烦恼。在研发中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耐克也曾吃过不少苦头,许多具有革命性的技术耗费大量财力与时间,却无法最终转化为产品和销售额。
“科研要最终下沉在消费者身上,而不是自娱自乐,”王雷表示。361°的计划是,短期内推出具有改良作用的技术,能在不提高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产品性价比,长期目标则是推出有颠覆性的技术。
361°将跑步、综训作为研发的核心品类,并希望在篮球、足球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儿童业务方面,未来童鞋会更多延用大装的技术,服装则由于对面料舒适度和透气等性能的特殊要求,更多会使用自身的研发团队。
其次,当硬件设施逐渐赶上世界水准时,人才和理念却难以及时跟上。魏书涛坦言,招人确实比较难。目前,361°研创中心配有14名科研人员以及460余名实验测试人员。魏书涛此前曾在乔丹负责研发,未来他将通过招聘和内部培训的方式组建团队,但人才培养也并不容易,“训练一名员工熟练使用机器就需要2-3年的时间,”魏书涛表示。
此外,研发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投资回报周期长、成功率低是这项工作的常态,用“九死一生”形容并不为过。因此,不少国产品牌在此前并不舍得投入。
但市场的变化让这一心态发生了转变。相比2015年近1.4亿元的研发投入,361°去年的这一数字达到1.86亿元左右,提升30%以上。安踏则在去年达到了3.5亿元。
“丁总很清楚研发中心的情况,”王雷表示。361°总裁丁伍号对研发的投入产出风险有心理准备,他也经常来研创中心开会。对这个投资数千万元的新部门,丁伍号非常重视。
2017年已经过了大半。361°不但需要扭转2016年净利润减少22.2%的趋势,在更远的将来还要提升品牌形象与价值。占地2000㎡的研创中心,能帮助他们实现蜕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