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孙瑞哲:十八大以来纺织工业发展成就及中纺联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发表时间:2017年10月13日    作者:孙瑞哲

十八大以来纺织工业发展成就及中纺联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上的讲话

孙瑞哲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2017年10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理事、各位代表: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中纺联四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这是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的一次行业会议,所以,既要总结成绩向十九大献礼,同时也要把脉方向、展望未来。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从政府工业管理部门转变为行业组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一直在不断摸索建立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产业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组织发展模式。围绕产业利益的代言平台、转型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政府决策的专业支撑平台的基本定位,每项工作的“完成时态”,基于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又会很快地转换为“进行时态”——永远在路上,这是应对行业发展形势复杂多变的客观要求,更是我们挑战自我,助力产业持续升级的一种主观情怀与职业精神。

  可以说,在座的每一个产业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这些年,我们经历过协会组织破茧而出的举步维艰,我们探索过业务工作由点及面的循序渐进,我们面对过行业发展潮起潮落的复杂多变,我们体验过结构调整自上而下的转型阵痛。重要的是,这些经历,是各位领导和同事及全体行业同仁共同参与、共同见证的。共同的经历,是我们共同拥有的记忆资产与经验财富,是我们所积累的价值宝藏。

  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举国上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供给和需求管理双侧并重,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纺织行业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十八大以来,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生态文明、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国际竞争力、话语权和责任实践方面,不断彰显中国纺织行业的价值。

  一、纺织工业发展在五个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一)经济运行质效稳定,社会及国际影响力稳固。

  1、中国纺织工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2012-2016年,纺织工业稳中有进,始终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7361.31亿元增长至73302.26亿元,纺织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由6.24%增长至6.37%。

  规上企业的利润额由3015.1亿元增长至4003.57亿元,纺织行业利润额占工业比重由4.9%增长至5.8%。

  规上企业投资额由7551.89亿元增长至12838.75亿元,纺织行业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由2.02%增长至2.12%。

  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由2625.63亿美元增长至2701.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比重2012年为12.81%,2016年为12.88%。

  2、中国纺织工业在全球的地位

  纤维加工总量由2012年4530万吨增长至2016年的5420万吨,占全球比重2012年为53.41%,2016年为53.47%。

  据WTO统计,2016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1060亿美元,占世界纺织品出口比重为37.20%;中国服装出口额1610亿美元,占世界服装出口的比重为36.40%。

  (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行业生产力布局持续优化。

  纺织行业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设纺织强国纲要(2011-2020)》与《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与战略,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结构,形成发展新动能,创造竞争新优势。

  1、产业结构稳步改善

  2012-2016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的比重由49:29:22调整为45.47:27.68:26.75,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由2012的77.2%增长至2015年的84%,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产业用纺织品的增长较为突出,2016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同口径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85.2%,年均增长10.8%;纤维加工总量1450万吨,比2010年增长76.5%,年均增长9.9%;行业出口总额达236.1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05%,年均增长12.7%;规模以上企业利润率6.19%,比2010年提高1.05个百分点。

  2、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纺织产业的国内转移,首当其冲的是棉纺、针织、服装行业,新疆等中西部省份成为主要承接地,各省区先后出台了产业转移指导意见或转移升级配套支持政策。随着产业转移的深化,中西部地区产业链配套要求更加突出,不少园区已经开始重新修改规划,配套产业项目成为规划重点。

  2012-2016年,东部地区投资额由4556.21亿元增长至7390.40亿元,增长了62.20%;中部地区投资额由2628.95亿元增长至4143.94亿元,增长了57.63%;西部地区投资额由607.85亿元增长至1304.41亿元,增长了114.60%。

  国内产业转移中,新疆的表现尤为突出,2016年新疆规上纺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0.4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3.3%,较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截止2017年6月底,新疆纺织服装产能快速增长,棉纺纱锭达到1740万锭,粘胶纤维85万吨,织布机1.8万余台,地毯180万平方米;服装缝纫设备达到15万余台。截止2017年6月底,新疆全区备案纺织服装企业已达2525家,较三年前增加1965家。2014年至2017年6月底,新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37.4亿元,占新疆工业领域投资总额近四分之一。2014年至2017年6月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新增就业人数28.4万人,其中南疆四地州实现新增就业15.3万人,占比53.7%。全产业链共吸纳就业约41.4万人。

  2012-2016年,纺织行业对外投资由5.4亿美元增长至26.6亿美元,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占比由6.28%增长至8.97%。在国外布局中,东南亚及非洲的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及政策导向优势明显,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国内许多企业,如天虹、鲁泰、即发、岱银、阳光、东渡等都在柬埔寨、越南、印尼、缅甸、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建厂。另一方面,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与国际知名设计、研发、品牌、管理等机构合作,实现各类智力资源的整合。许多中国服装企业加入了国际品牌合作并购的队伍,获得了国际化的研发团队、管理团队、营销理念以及市场渠道。中国优秀企业正实现从“产品走出去”、“产能走出去”到“全球资源整合”、“跨国资本并购”的历史性跨跃。这不仅是企业经营方式的转换,更是中国开放式发展过程中,对国际秩序主导权的角逐。

  3、企业技术进步显著、结构调整加快

  棉纺行业中,截至2016年,全国自动络筒覆盖率达74%,较2011年覆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无梭织机占有率2016年较2010年提高到约19个百分点,自动穿经机数量由2010年的30台上升到2016年的430台,比2010年增长1333%。

  印染行业逐步淘汰能耗水耗高、稳定性差的印染设备,74型染整设备基本淘汰,落后型号的平网印花机、热熔染色机、热风布铗拉幅机、短环烘燥定型机及其他高能耗、高水耗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正在逐步被节能、节水、环保、高效的生产设备所替代。

  服装行业企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大企业做强、做优,中小企业做专、做精、做特的产业生态。产业文化创意日趋活跃,现代服务意识日益增强,产业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特征愈加显现。以服装为龙头的产业集成创新体系日趋完善,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更加紧密,产业上下游融合发展加速。

  4、产业集群贡献突出

  纺织产业集群积极探索与实践向创新型、集约型、生态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之路。目前,与中纺联建立试点关系的纺织产业集群达207家,分布在全国21个省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其中地级区域11个,县级区域97个,镇级区域100个。试点集群统计显示,2016年集群的纺织企业总户数为198518户,其中规上企业17249户;工业总产值43206.1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395.7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0689.14.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为32214.04亿元;利润总额2242.1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23.99亿元。2016年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户数约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44.83%,主营业务收入约占44.67%,利润约占45.56%。

  截止2016年底,有10个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4家专业市场年销售额过千亿元。集群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集群在经济“新常态”下呈现出新的特点与亮点,主要表现在:不断探索创新集群发展新模式、不断完善产业链及专业市场配套、积极打造区域品牌影响力、积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步伐、积极推动“互联网+”战略与深化两化融合、积极开展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十八大以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一,对国计民生的贡献。集群企业提供了大量稳定的就业机会,集群产业工人高达742万人,占全部纺织服装产业工人的37%;产业集群诞生了近20万户民营企业。第二,对市场化改革的贡献。一方面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第三,对扩大开放的贡献。很多集群以外向型出口模式为主,在增加产品的对外贸易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全国百强县中,有三分之一属于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地区,纺织服装产值占比最高的达80%左右。第五,对产业经济的贡献。集群经济已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40%以上,服装产量占全国的一半,棉纺织行业产能达30%以上,化学纤维产量达70%。

  (三)科技创新飞速跃变,行业竞争优势获得内涵式发展。

  纺织行业围绕建设纺织科技强国战略目标,大力推动行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投入,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整体提升。2012~2016年,全行业共有17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数字化筒子纱染色成套技术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43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同时取得了一批省部级科技奖励。行业自主技术以及取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授权专利共14.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48万件,较“十一五”期间授权发明专利数增加164.86%。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纤维材料技术取得新突破

  高性能纤维研发和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碳纤维、芳纶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三大品种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我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性能纤维生产品种覆盖面最广的国家。2015年化纤的差别化率达到58%。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规模化生产能力、市场应用能力大幅度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

  2、纺织产品加工技术取得新进展

  紧密纺、喷气涡流纺、细络联、自动络筒等纺织工艺技术及装备的进步为高品质面料开发奠定了基础,新型纺纱技术在毛纺企业的推广面达到60%;精细印花、数码印花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并在行业推广应用,电脑测配色、染化料自动配送、自动调浆、在线检测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面进一步扩大。

  3、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取得新成效

  纺织品低温快速前处理、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小浴比染色、平幅式连续水洗等先进工艺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由2.5吨/百米下降到1.8吨/百米,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30%。

  4、产业用纺织品研发与加工技术取得新推进

  非织造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纺粘、熔喷技术实现了原料多样化,宽幅织造、立体经编等技术取得突破;医疗卫生、过滤、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结构增强、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为相关领域发展做出了贡献。

  5、纺织装备技术和制造水平取得新提升

  纺织机械行业通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国产纺织机械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以上;高性能纤维成套技术工艺装备、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成套工艺技术装备等七类纺织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可喜成果。

  6、纺织两化深度融合呈现新亮点

  纺纱全流程在线监控系统、织机监控系统、染化料自动配送系统及工艺控制系统等基本成熟,服装行业数字化大规模定制技术逐步完善;纺织行业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综合覆盖率达到75%以上。与此同时,行业智能制造有序推进,其中智能装备取得普遍进展、智能物流系统形成突破、智能生产线建立试点、个性化定制多点开花、云服务平台发挥作用。

  7、纺织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呈现新活力

  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5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机构是行业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科学研究的主体;纺织产业技术联盟正在成为产业集成创新的重要形式。

  8、纺织标准化建设呈现新优势

  2012年以来,纺织行业共制定、修订标准940项,归口标准总数达到2110项;全行业标准化技术机构达到28个,近2000名标准化专家被聘为委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ISO)制定,主导提出了21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10项已由ISO正式发布实施,新承担了2个ISO技术机构秘书处,2位专家成为ISO技术机构主席。

  (四)品牌建设价值深化,行业话语权得到实质性建立。

  纺织服装品牌发展,通过国家宏观扶持,地方政府支持,行业推动及自身努力,取得了较大进步,行业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市场话语权与时尚话语权得到了实质性的建立。

  1、整体内核不断增强

  产业链条不断优化。品牌市场细分化、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已成行业共识。国际化发展积极探索,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高,分工协作不断深化,形成了大品牌做强、做优,中小品牌做专、做精、做特的品牌生态,中国纺织服装品牌格局呈现出哑铃型。

  2、市场表现稳定向好

  品牌销售企稳回升。据海澜之家、安踏集团、森马服饰、安奈儿等20家纺织服装上市公司发布的2017年中期业绩。这20家企业上半年营收共471.03亿,同比增长15.8%,净利润69.72亿,同比增长8.78%。

  3、新生品牌力量崛起

  新锐快时尚品牌迅速扩张,MJstyle、KM、H:CONNECT、UR、热风等国内快时尚品牌以新零售思维迅速扩张,大举开店,并开始向三、四线城市下沉。

  4、文化品牌展露风采

  传承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中国服装品牌正将“中国文化”与时尚进行结合,挖掘传统工艺,提升品牌价值。目前将传统非遗文化和服装设计融合创新已成为国内服装品牌设计创新和文化塑造的一大主流趋势。

  5、区域品牌提升发展

  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国内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积极融入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有效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推动当地服装品牌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扩大区域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可持续发展、责任竞争力成为行业新的价值源泉。

  纺织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在以人为本、环境保护、公平竞争和消费安全四个维度下,开展的工作包括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发布行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区域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全价值链责任共建等。在行业责任竞争力建设中,中国纺织行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与市场的良性反馈。

  棉纺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体现在创新工艺技术,减少浆料使用量,及用环保浆料取代PVA上浆。骨干企业浆料使用量每年同比减少3%左右,使用PVA量占比已降到不足12%。

  印染行业通过全面推进结构优化,提升技术、管理水平,从生产全过程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同时加大末端治理力度,提高污染治理水平,行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2010-2015年,印染行业单位产品水耗下降28%,由2.5吨/百米下降到1.8吨/百米;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18%,由50公斤标煤/百米下降到41公斤标煤/百米;印染行业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30%,提高15个百分点。

  化纤行业积极推进绿色制造,推广先进的绿色制造工艺技术、节能减排和循环再利用技术,加快推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推广重点节能减排技术40余项。清洁生产制度法规体系建设加快。《聚酯涤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再生涤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规范性文件的相继颁布,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和评价手段,促进了节能减排的规范管理。

  纺织行业同时在加强绿色制造基础管理、开发推广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方面加大投入,通过加快绿色发展促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国纺织行业在加强自身社会责任建设的同时,还积极进行跨区域社会责任合作,为促进亚洲纺织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2016年11月,来自巴基斯坦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6位纺织行业代表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签署了《亚洲纺织服装行业负责任供应链区域合作治理宣言》。

  二、从发展历程看新时期纺织工业的新定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几代“纺织人”的探索、拼搏、创造,纺织工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体经济,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界口,重新梳理中国纺织工业的历史发展脉络,汲取过去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明晰方位、走向未来,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行业发展与国内外大势同频共振的阶段来看,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1、产业初长成。

  二十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冷战”是时代的主色调。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供应链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建立了化学纤维生产体系和纺织机械设备制造体系,奠定了中国纺织工业长远发展的深厚基础。截至1978年,我国建成纺机厂153个,产值达到8.27亿元,实现了依靠自主研发制造的成套设备,建成了棉、毛、丝、麻、化纤、印染等生产基地。1978年,我国人均棉布产量达到11.46米,较1950年增长4.5倍;纤维制品出口创汇24.31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9.1%,有效缓解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财政赤字、进出口贸易逆差的经济压力。

  2、开放定格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代色调“由冷转暖”,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我国紧紧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为行业发展提供动能,对内结束绝对短缺,对外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三来一补”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1984年至1992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了5.9倍,年均增长27.23%,中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出口比重从6.4%上升到10.2%;进口纤维原料从60万吨扩大到134万吨;进出口顺差增长了5.7倍,年均增长26.8%,扭转了我国货物贸易自1984年以来持续逆差的局面,1992年纺织服装进出口顺差182.4亿美元,使全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43.9亿美元;乡镇及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数量从4.3万户增加到5万户,从业人数从578万人增加到918万人,占全国制造业总人数的16.7%。

  3、发展不动摇。

  二十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东欧剧变等一系列国际动荡之后,中国在国际政治的“新冷战”背景下韬光养晦,全力以赴发展经济。我国纺织工业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萌芽,民营经济与自主品牌初创,为后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末期,“压锭解困”的政策实施,为纺织工业营造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国退民进的发展格局,行业活力进一步得到释放。1997年至2000年,淘汰落后棉纺锭近1000万锭,纺织国企数量减少23%,亏损企业数下降1/3,从业人员数量下降了42%(降至242万人)。截至2000年,全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61.34%,销售额增长44.59%,利润69亿元,扭转了连续6年的亏损局面。2000年全国纺织国企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及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全部实收资本为2571.27亿元,其中国家资本占24.67%,集体资本占14.81%,法人资本占18.91%,私人资本占12.15%,港澳台资本占17.45%,外商资本占12.00%。

  4、热情拥市场。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2001年底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天赐良机,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实现了三大产业领域(服装、家纺、产业用)的快速发展,行业的所有制结构、发展模式、装备技术都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重大突破。这十年,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成就显著,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世界纺织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10年,行业有2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产纺织机械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比重达78.1%;三分之一规模以上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纺织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1.0万元/人Ÿ年。2010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比例为51:29:20,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化纤在纺织原料中的比重达到70%,化纤产品差别化率达到46%,基本满足了纺织工业对原料快速增长的需求。2010年,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到4130万吨,占全球纤维产量的比重超过50%。

  5、成长有烦恼。

  2011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和网络经济的双重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之前产业规模的膨胀式发展,带来了高度敏感的关注,进而遭致剑走偏锋的政策。政策的起伏与舆论的偏颇,使得这个阶段的中国纺织行业经历了发展方向之惑、转型升级之痛、持续成长之痒。在经济结构转型调整中,中国纺织工业艰难前行,实现了缓中有进。到“十二五”末,纺织工业发展实现稳定增长,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明显提升,在全球纺织产业中地位进一步巩固。2015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70714亿元、386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9.2%和11.5%;全行业纺织纤维加工量达530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2912亿美元,占我国一般贸易比重提高至76.9%,占世界同类贸易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3.1个百分点。2015年,纺织行业规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376.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0.95%;全行业发明专利申请量16004件,是2010年的1.5倍。2015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比重调整为46.6:28.1:25.3;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比重达84%,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6、价值新纪元。

  当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逆全球化风浪迭起,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或将常态化,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环境形势严峻,行业的发展对于所有从业者,关乎信心和信用的考验,也关乎对智能与智慧的考验。未来,以党的“十九大”召开作为一个新的标志,中国纺织行业在历史新阶段实现价值再造,需要思考并理顺三个关系:产业与科技的共生关系、产业与生态的依存关系、产业与消费的鱼水关系。未来,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要形成以“科技、时尚、绿色”为标签的新的产业定位,即以高品质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纺织品、高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以服装品牌、家纺品牌为代表的时尚产业,贯穿全产业链加工的绿色制造产业,最终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及重塑行业社会形象。

  三、联合会开展的工作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立足国家发展与行业发展的大局,中纺联坚持强国目标不动摇,联合会及其成员单位以联合舰队精神为指引,加快推进行业向“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转变。

  (一)促进中国纺织工业生产力体系全面升级

  1、以科技为先,引领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联合会围绕《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系统推进行业科技工作。建立了智能制造、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资源整合;组织实施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行业科技指导性计划立项与成果鉴定;开展了专项基金奖励,引导行业加强重点领域科技创新,新设立了“中国纺织行业专利奖”;标准化工作成效显著,成立了中纺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线了CNTAC标准工作平台,目前已正式发布中纺联团体标准11项;各成员单位围绕各自业务,开展了项目合作、学术会议、技术论坛、创新年会、科技大会等形式多样的行业科技活动,有力的推动了行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与产业化。

  2、以时尚为要,提升质效

  时尚是关键软实力。联合会以提升文化自信与时尚话语权为目标,加快推进行业时尚转型。强化品牌建设,深入开展了品牌培育、品牌推介等工作;以行业展会为平台,发布色彩、纤维、面料、服装、家纺流行趋势;创新趋势研究方法,首次引入了人工智能进行趋势研究;色彩标准与应用技术推陈出新,推出了COLORO色卡新产品;保护与传承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国家文化品牌,成功举办了恭王府锦绣中华时装秀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国国际时装周、面料设计大赛、10+3 SHOWROOM和DHUB设计汇等活动;建设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打造行业品牌公共服务核心平台;顺利开展企业设计中心培育推介工作,完成了2017年度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纺织行业企业的组织申报。

  3、以环境为重,优化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中纺联高度重视行业环境问题,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开展工作。联合会参与了节水技术、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等政策文件的修订与编辑;在行业内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企业装备和工艺技术绿色化改造;启动了废旧家纺再利用产业联盟,开展了“绿色纤维”标识认证工作,发布《中国棉纺织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暨创新应用目录》,制定并完善了《绿色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评价标准》,开展了“中国化纤织造行业绿色清洁生产优秀企业评选活动”,协助工信部开展印染企业准入公告管理工作,编制了《印染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这些工作的有力开展,使得绿色正成为纺织工业的新标签。

  4、以人才为本,厚植力量

  人才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联合会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纺织类专业工程人才质量;举办行业劳动模范、年度创新人物、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设计大师等的评选活动,进行院士评选推荐,发掘行业人才资源;组织不同工种的技能比赛和设计大赛、开展不同侧重的行业培训与活动,推动多元人才体系的形成;积极推进青年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及相关活动、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项目,储备青年科技人才;紧抓企业家这一“关键少数”,开展管理创新案例和优秀企业家等的评优推优工作,弘扬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

  (二)推动行业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

  1、破题内需,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联合会积极开展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基础研究,参与集群发展规划。受工信部委托,联合会开展了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的课题研究。大力培育集群品牌,2017年行业新增9个产业集群。各成员单位根据特点,有针对性的将专业会议、特色活动与集群进行匹配,帮助集群拓展市场、扩大影响。2017年,举办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产能(辽宁•丹东)对接会”、“2017中国毛纺织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取得了很好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特色小镇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小镇建设要有产业支撑。中纺联以行业服务为依托推动小镇经济,导入产业基因,使得特色小镇特点更鲜明、经济更发展。一方面加强研究,制定小镇服务系统方案;另一方面通过对接会、展览会、时尚周等活动嫁接资源。例如,联合会在杭州艺尚小镇召开中国服装杭州峰会,支持濮院进行国家级毛衫特色小镇建设,举办中国(长兴)布商大会暨江南布艺小镇产业发展峰会。

  产业转移一直是行业重点工作之一。联合会积极引导企业高效、有序转移。今年5月,成功举办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配合工信部,联合会完成了纺织行业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指南和产业发展市场准入清单制定。以新疆为重点区域,行业工作有效促进了新疆纺织的飞速发展。今年3月,中纺联与银川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带领相关人员走访了东部地区的优秀企业,拟定了协助滨河新区招商对接的服务协议,有力地推动了银川纺织业“走出去,请进来”。

  2、链接全球,引导行业资源优进优出

  建联系,融汇行业力量。2017年3月,联合会成立了“中国纺织国际产能合作企业联盟”,为会员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截至2017年9月18日,联盟共有成员单位100家。去年10月,中纺联与中国供销集团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纺织交易联盟”,促进生产与商贸、线上与线下企业有效对接。中纺联及其成员单位立足行业需要,以多种形式组织企业代表赴海外进行投资合作调研,参加、参观国际行业展会,考察学习国际同行的成功经验,寻求合作机遇。

  搭平台,聚集全球资源。2017年上半年,联合会已成功举办了春季联展(面料、服装、家纺、针织和纱线五展)、深圳面辅料展和非织造布展;举办7个境外展,包括首届孟加拉达卡国际纱线及面料展览会。组织700余家企业参加7个海外展,展出净面积超过10,000平方米。各成员单位与分行业协会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会议、国际大赛、文化周等活动,吸引国内外优秀企业、先进资源交流互鉴,提升了行业企业发现与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

  促交流,形成发展共识。行业外交的开展,为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联合会积极开展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推进沟通机制与交流平台建设。2017年联合会成功举办了中国纺织行业“走出去”大会、中乌纺织工业交流研讨会、“一带一路”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促成了埃塞俄比亚总理与中国纺织企业家见面交流。在国际纺联纺织机械研讨会、国际纺联年会中日韩纤维产业合作会议等国际场合,联合会代表行业表明中国立场、提出行业倡议,营造行业朋友圈,集聚发展正能量。

  (三)以行业担当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1、深化社会责任建设

  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当前全球领导力的基础,对于纺织工业而言,落实这一目标集中体现在社会责任建设。中纺联及其成员单位一直致力于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在宏观产业、中观集群、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开展相关工作,促进行业责任共识的形成和责任价值的实现。

  联合会深入开展社会责任基础研究与服务工具平台开发。完成CSC9000T的修订,开展全球纺织品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标准研究,开发纺织企业碳排放计量平台,初步完成“亚洲纺织服装行业区域合作治理”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建设,完成了《2017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在“一带一路”峰会上发布。社会责任国际合作不断深入,与ETI共同开展中国海外投资纺织服装企业的社会责任现状和风险调研;与亚洲基金会合作,实施“女性权利保护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继续实施中国-经合组织合作计划项目“中国负责任企业行为平台”。行业社会责任培训顺利开展,社会责任报告持续发布,社会责任年会等活动成功举办。在联合会及成员单位的共同推动下,社会责任建设已全面融入到产业升级与全球布局进程中、全面融入到集群发展与供应链治理过程中、全面融入到纺织/印染/流通等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2、完善行业诚信体系

  信用是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责任建设的重要内容。联合会及其成员单位通过各种机制与渠道,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国服装协会围绕行业协会在商务部诚信评价资格的申请和为企业提供诚信评价展开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诚信团标建设,同时承担了工信部 “倡导建立服装品牌企业诚信供应链”的委托任务。生产力促进部(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以“供应链诚信与产业协同”为主题举办了2017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大会;通过产品开发基地建设,增强企业互信、促进项目合作。纺机协会为消除行业中存在的以低价和赊销为手段的恶性竞争现象,组织相关企业召开会议,引导规范企业经营。化纤协会深入开展行业自律工作,规范锦纶行业的赊销行为,共清理欠款近20亿元,极大改善了发展环境。针织协会开展2017“用户信得过产品”针织用纱测评、质量标杆评选等活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地改善了发展环境,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率、强化了协同能力。

  四、联合会工作下一步工作展望

  回顾过去,总结成绩,既要传承原有的业务优势,又要拥有适度“归零”的心态;既要有发展过程中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又要将这些自信力有效地转化为行动力,促进各项工作,以稳健而不失积极、务实而不失创新的思路,推向一个更高境界、更高水平、更高价值的发展阶段。

  联合会工作经过十几年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建立了业务体系和工作模式,但很多工作面临升级的挑战。传统的会议、展览、表彰等服务方式对迫切升级的集群与企业已经不解渴;各专业协会的会员队伍已基本稳定,需要通过更专业、更精准的服务提高会员的凝聚力;行业研究方面,需要摆脱对官方统计数据的依赖,建立权威的行业数据。

  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联合会工作和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三点展望与期待。

  (一)立足发展大局,做好纺织强国建设的“引路人”。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纺织工业作为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应当且必须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计。随着纺织强国建设的稳步开展,纺织工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发展、落实脱贫攻坚、满足人民需求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发展大势及现实需求,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做好“引路人”的关键,在于不断深化专业服务的领域,创新专业服务的意识,提升专业服务的能力。

  这主要体现在,联合会及各成员部门在开展行业工作的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大局意识与核心意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行业发展进行引导与规划。一方面,联合会及其成员单位要为政府决策与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向行业企业进行政策解读与适用引导;另一方面,围绕国家战略与政策,联合会要积极配合政府制定发布行业指导性文件,进行服务创新与能力建设,解企业之困,解行业之渴,开展各项业务工作,推进纺织强国建设。

  即,要注重政策衔接上的敏感性,对政策有高度的敏感性与应用力,紧扣纺织行业的实际发展述求,代表行业开展主动和前瞻性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制定部门加强对接,将符合发展需求的政策与行业工作现实、有效地结合起来;要谋求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范围的主导权,行业工作者要体现大国和强国的责任担当,承担引领世界纺织业向前的责任;要注重专业技术上的发言权,对技术、标准的辨别、评判与审视能力;要注重平台构建的务实性,针对企业服务的资源平台构建,树立问题导向意识,帮助企业发现问题,依托平台优势解决问题。

  下一步重点工作,联合会按照2020年、2025年两个时段,围绕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工作重点,绘制“各行业科技强国发展路线图”;实现团体标准制订的各部门协同;加速科技成果推广机制建设;促进纺织服装品牌的推介,加快区域品牌培育与社会责任呈现的工作结合,加强品牌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管理,推进环境信息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作;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与现实生产力的融合以及与品牌工作的嫁接;加速新疆、东北、中西部等地区的规划与对接,在东部沿海地区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布局的研究与规划;实现行业生产力促进工作的内容完善(产品开发产业链协同/流行趋势的协同、服装智能制造产业链协同)。

  为在全社会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联合会将组织贯彻落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纺织工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成就汇总与宣传;总结推广精准扶贫中的纺织工业模式;强化劳模事迹、工匠精神在全行业、全社会的宣传推广。

  (二)立足行业实际,做好中国纺织工业的“代言人”。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亦步亦趋、同频共振。通过开展国内外调研,联合会及其成员单位应实地了解行业发展与企业经营状况,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适时提供支持与服务,在调研中工作,在工作中调研,保障中国纺织工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层面的兼顾平衡与有效发展。

  做好“代言人”的关键,在于行业需求的现实调研、行业品牌传播机制的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

  产业政策研究的主动作为与经济运行分析的内容扩展是关键。未来,应进一步定期进行企业景气调查和产业集群统计,对行业形势研判;开展信息服务,以信息交换、上网报送等方式向工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部门报送行业材料;

  以行业调研与数据统计为基础,进一步深化产业研究,积极参与、影响产业政策的制定,通过各种渠道与平台反映行业诉求,在完善原料体制、稳定外贸环境、改善融资状况、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技术创新等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与此同时,应精准把握行业舆论导向,树立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良好形象,助力中国本土品牌的价值传播,立足于行业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实生产力的价值转换。

  从重点的工作来看,包括对聚酯纤维、锦纶纤维、纤维素纤维上游产业链产能与布局摸底;针对重点地区印染行业摸底;产业链减排协同治理;加快对化纤长丝织造从加工型向开发型的转型研究;以及针对棉纺、化纤、印染、服装、针织等重点行业成本分析。

  (三)立足自身建设,做好政府与市场的“联系人”。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纺联及其成员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思想上学习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学习教育,以正确的发展观与价值观规范自身行为;

  做好“联系人”的关键,对内在于完善自身机构建设,对外在于深入发挥政府与市场的桥梁作用,将国家战略与行业战略、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

  对内完善自身机构建设——主要是对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国资委巡视给出的科学管理要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权力观与事业观,对原组织架构与业务模块进行部分调整与资源整合,使能力资源配置与行业发展需要更加匹配。

  世界观——体现在:与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方针保持一致;与行业建设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的总体利益保持一致;与社会对纺织工业创造新价值、作出新贡献的总体期待保持一致;

  权力观——体现在:影响力、导向力、推荐权也是权力,必须建立在为行业公平服务的全面性、为国家尽职尽责的全局性这个基本点上;在选人、用人上必须遵循制度化的工作程序、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事业观——体现在:对行业发展的前瞻判断与超前引导上;体现在处理攸关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与难题的勇气与韧劲上;体现在营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团结互助的工作团队、追求效率与务实的工作机制上。

  从具体工作来看,联合会按照巡视组反馈意见制定整改方案,进一步促进联合会各项工作的有序化和规范化运行;配套党委换届工作,调整完善基层党组织,健全党委、纪检监察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研究和实施干部管理制度与职工待遇的改进与改善方案,加快内设机构职能梳理、各处室人员任用,促进干部队伍建设;有关中纺联制度及工作规范的修订、完善工作;加快实施协会脱钩及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中国纺织杂志社、纺织服装周刊等媒体加快研究媒体整合,以业务、资产为纽带,成立中纺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探索中国国际时装周和检测工作的市场化与资本化。

  对外深化政府与市场的桥梁作用——未来,联合会作为行业智库与产业平台的作用应更加凸显,在发展战略、产业政策、技术趋势、市场研究、对外开放、电子商务、品牌建设等综合平台的建设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与市场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有机衔接国家战略、行业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

  在有机衔接国家战略、行业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汇聚“共识”,产业链的运行具有较强的联动效应与多米诺骨牌效应。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加强政府、行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防止负面外溢效应。在做重要的行业决策与行动规划的时候,充分影响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加强信息沟通的对称性,提高透明度,增强发展方向在不同区域、不同细分行业领域、以及国家政策、产业政策与企业发展规划之间的协同性与配套性;

  从具体工作来看,组织对“强国纲要”执行情况的总结,一是作为纺织行业十八大以来(2012至2016年)发展成就的总结,二是作为“强国纲要”执行情况的阶段性评估,三是作为2020年纺织强国目标调整的依据。

  另一方面,要凝聚“智识”。我们要把着力转变业务模式和行业工作方式作为实现中纺联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不断提高中纺联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质量和经济效益。这是“智识”的创新驱动问题;要把着力推进机构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实现中纺联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持续为行业转型升级和强国建设培育有生力量,这是“智识”的人才供给问题。

  各位同事及行业同仁,在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里,快速的反应能力与匠心的打磨能力;惟精而专的专家与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从无到有”的造物能力与“攻心者为上”的精神认同……许多看似悖论与对立的角色与能力要求,都给我们提出了让人不可思议的挑战与新的发展命题。让我们的各项工作释放出它应有的价值,并且能够不断地实现增值,有所作为,有所贡献,这是我们存在、努力和不断行进的意义。

  这样的挑战,势必充满着无限的不确定性。而这不确定性,也蕴藏着无限可能性下的美好新期待。在此,我也诚恳地邀约大家,一同奔赴若干个美好的可能性,并肩同行,持续战斗,以共同缔造我们心目中中国纺织工业科技、绿色、时尚的理想国!

  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孙瑞哲:纺织行业发展面临三大新变化 合作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2017-08-07] 
·孙瑞哲:中国纺织工业的创新发展与供应链重构[2017-07-20] 
·孙瑞哲:服装行业科技创新重在融合与协同[2017-07-06] 
·孙瑞哲:提升产业链协同和柔性生产能力,推动服装定制发展[2017-06-15] 
·孙瑞哲: 做好一件衣裳,是“美丽中国梦”的应有之意[2017-05-21] 
·孙瑞哲:供应链诚信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协同的价值探索[2017-04-20] 


相关资讯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合作创造价值,融合开启未来[2024-11-21] 
·视频|傅成玉重磅开讲:不确定因素下中国企业如何立足明天赢在未来?[2024-10-25] 
·视频|孙瑞哲:全球纺织工业发展中的中国贡献及中国纺织工业的实践探索[2024-10-25] 
·孙瑞哲:以精诚为神,以日新为道,赓续经纬华章[2024-08-13] 
·孙瑞哲: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新时期纺织行业的责任担当![2024-07-26] 
·孙瑞哲: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纺织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06-27] 
相关出处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度中纺联合会产品开发贡献奖的通知[2017-08-15] 
·去年运行平稳,今年稳中提质:2016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出炉[2017-02-15] 
·(组图)中纺联合会2016年度工作总结大会在北京举行[2017-01-18] 
·2015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百强名单[2016-12-12] 
·2015-2016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名单[2016-12-12] 
·高勇同志担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2016-12-02]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