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市场分析人士提出,按照“微笑曲线”的理论:
“迫切需要具有一定能力和优势的代工企业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变,由制造环节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环节的转变,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转变。”
日前,耐克、阿迪品牌运动鞋生产代工厂商裕元集团,分别公布了近两个月的综合经营收益净额(相当于去除销售折扣和退货后的总销售额),其中8月录得7.61亿美元、9月录得7.67亿美元,前九个月累计综合收益净额达67.1亿美元,按年升6.7%。
裕元集团旗下分销商宝胜国际(3813.HK)也一同公布9月的综合收益净额,达15.71亿元人民币,按年升10%,前九个月综合累计经营收益净额138.67亿元人民币,按年升14%。
受到业绩鼓励,裕元集团当日股价上升2.64%,报31.1元;成交约48万股,涉资1482万元,主动买盘78%。宝胜国际当日股价上升4.7%,报1.56元;成交约339万股,涉资513万元,主动买盘98%。截至目前,裕元集团股价未有变化,但宝胜国际略有下滑,至1.47港元。
裕元集团母公司是台湾蔡其瑞家族于上世纪60年代末创立的宝成工业(1990年台湾上市)。宝成从台湾西部的鹿港小镇发家,起初只是加工雨鞋、拖鞋的小作坊,后来逐步壮大。
据悉,裕元集团上半年零售业务上涨15%。目前在中国已经设有5464个直营柜位或店铺,以及3036家由分销商经营的店铺。但在整体上,代工业务仍然占据3/4的总营业额。
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政策,裕元集团接连收到耐克、阿迪的大额订单,从此便扶摇直上。现在,裕元集团已是全球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商。2012年蔡其瑞退居二线,将宝成、裕元交给了女儿蔡佩君。
宝胜国际原为裕元集团旗下的零售业务,于2008年被分拆独立上市。但独立后的宝胜国际很快就在2012年遭遇国内体育用品市场的寒冬。彼时,安踏、李宁等国产品牌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对于当时还有其代工业务的宝胜国际打击沉重。2013年,已亏损两亿的宝胜国际将制鞋业务转让给控股公司裕元集团。
回顾宝胜国际2017年中期业绩,可以说是喜忧参半。
一方面,由于同店销售增长、新开设店铺贡献营业收入以及新增线上渠道,宝胜国际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4.5%至95.15亿元人民币;另一方面,宝胜国际净利润同比下滑19.6%至2.99亿元,这也是其近三年来首次出现中期利润下滑的现象。
截至2017年6月30日,宝胜国际在国内共有5464间直营店及3036间加盟店。其中运营多运动品牌连锁店YYSPORTS胜道运动城,约100家。
专注于代工的裕元集团,在鞋类零售上也有不俗表现。
据悉,裕元集团上半年零售业务上涨15%。目前在中国已经设有5464个直营柜位或店铺,以及3036家由分销商经营的店铺。但在整体上,代工业务仍然占据3/4的总营业额。据其中期财报,公司2017年上半年营收44.48亿美元,同比增加3.91%;净利润2.59亿美元,同比增加3.95%。而主要代工耐克、阿迪运动服的申洲国际今年中期收入约合13亿美元。
但申洲国际、裕元集团等企业一时还难以避免“代工者”的宿命。据裕元集团的官方数据,其在越南、印尼地区的产能已远远超过中国工厂。用低廉的劳动力、贴高端的品牌,是代工企业的生存法宝,也是他们在制造业环节中面临的两座大山。
代工企业逐水草而居,哪里劳动力便宜就会把就业岗位带到哪里去。其实在这个产能转移路线的背后,有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巨头在产业链上游的把控,“订单”就是他们操控劳动力就业岗位流动的“遥控器”。
“微笑曲线”图
因此有市场分析人士提出,按照“微笑曲线”的理论:
“迫切需要具有一定能力和优势的代工企业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变,由制造环节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环节的转变,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转变。”
另外,裕元集团附属企业鹰美控股有限公司(2368.HK)股价也收益于裕元近期业绩利好而小幅爬升,达4.08港元。
鹰美主要为Nike、The North Face及Puma等品牌生产田径服、运动裤、卫衣T恤等品类服饰,集团由钟育升在1993年创办,其本人也在2002年起出任鹰美董事会主席。集团现任执行董事陈芳美也曾在裕元集团母公司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高管。鹰美产品主要销售到亚太区如中国﹑日本﹑南韩﹑香港﹑澳洲。据称,鹰美还将开发欧美市场。
鹰美此前表示,在扩充产能和优化营销的基础上,其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实现增长,进而带动了收入增加。据鹰美去年度财报显示,公司期内营业收入17.58亿港元,同比增长14.5%;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23.97%。鹰美股票自6月初以来,也走出一波上涨行情,期间累计涨幅达23%。截至生态圈记者发稿,鹰美股价报收4.04港元,公司市值20亿港元。
因此,对于代工厂而言,虽然目前盈利能力甚佳,但也需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一些,如果能实现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的转变,由制造环节向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环节的转变,由贴牌生产向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转变,对于中国体育产业而言,无疑会有更好的助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