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刚刚开始,新零售领域便接连搞出大事情。
先是腾讯等四家巨头联姻万达商业。1月29日,腾讯控股作为主发起方,联合苏宁、京东、融创以340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万达商业,收购其在香港H股退市时引入的投资人持有的约14%股份。
在腾讯等几家进入后,万达商业将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并重新定位,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
紧接着,不甘寂寞的阿里巴巴宣布牵手万达电影。2月5日,阿里巴巴以每股51.96元收购万达集团持有的万达电影12.77%的股份,出资46.8亿元成为万达电影仅次于万达集团的第二大股东。
万达与阿里的这次合作,与一周前万达联手腾讯似乎遥相呼应。真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占广场,我圈院线。
戏里的主角们可能已经想清楚,但戏外的看客们却未必搞明白。阿里和腾讯同时拥抱万达,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看中了万达什么?
寻求流量“春药”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电商与传统商业的关系,从死敌到联姻,也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而不断变化。
实体商业也曾有过辉煌。时针拨回到2006年,在距离当前通州万达仅3公里处,外资零售巨头家乐福在通州九棵树开业了其全球第1000家门店。
彼时,正处于家乐福进入中国11年后的加速扩张期,而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还原未掀起热浪:双11等电商节还未出现,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刘强东还在频繁见投资方为京东融资,距离微信诞生还有5年光景……
为抢购8分钱一公斤的大白菜,在家乐福九棵树店开业首日,曾造成过万居民排队,造成交通拥堵数个小时的盛况。当日,家乐福专门安排百余人保安,通州方面出动20多名警察协助维持秩序,而即便是需要排队两个小时才能顺利结账,仍挡不住汹涌人潮以至于门店不得不限制使用购物小车。
十余年后,线下巨头们还来不及变,但消费方式却早已翻天覆地,以至于这一线下流量的火爆程度,在12年后习惯于电商送货上门的人们看来难以置信。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家乐福、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在2006后的几年光景中,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设新门店,成为线下实体商业的重要引流工具。只不过,随着电商的火爆,实体商业线下流量的价值被弱化了。
然而,线上流量红利很快也日趋稀薄。据招商证券零售行业的研究报告显示,从阿里巴巴年度活跃买家的增速来看,2014年到2016年间呈每年下降趋势;而京东的获客成本也从2013年的88元/人升至2016年的188元/人。
在此背景下,线下零售的价值终于被重估,实体商业重新成了抢占未来流量的重要战场。
可以说,2017年以来掀起的这波线上线下融合大潮,其本质上就是电商巨头们对线下流量的一场争夺战。
另一方面,传统商业巨头也开始调转矛头,不再执着于从头组建自有线上王国,而是一边寻找属于自己的线下扩张路径,一边尝试引入电商资本。这一点,从近期万达要建1000个万达广场,苏宁要开两万家门店的规划,就可看出端倪。
从2017年开始,线上与线下两大势力,终于决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寻找利益最大化的微妙平衡。 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力量与万达的联手可谓是大势所趋。
为什么是万达?
进入2018年,除了万达广场、万达影业与阿里、腾讯的联手外,与线下流量有关的另一典型事件,或许也应该引起注意。
1月5日,凯德集团出售了在中国的20家购物中心,万科旗下商业地产平台印力集团接盘。有媒体指出,在此次交易的这20家购物中心当中,有17家都是以沃尔玛作为主力店。
这一交易透出的一个信号是,购物中心抑或各种“广场”要获取客流,想依赖于大型卖场超市作为主力店,已经难以奏效。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新的流量“春药”?是餐饮还是院线?以万达广场为代表的商业实体们仍在探索。
按照王健林的规划,新的万达商管集团将是万达集团的核心企业。与腾讯等巨头联手后,重新定位的万达商业将打造中国消费领域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新商业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万达商管集团在中国开业万达广场235个,持有的已开业商业面积达3151万平方米,年客流31.9亿人次。
可以说,不管是从门店数量还是门店面积来看,万达商管这一实体商业巨头都明显高于其他A股、港股上市的百货企业或集团。
而万达电影引入阿里作为二股东后,后者的线上线下新零售布局也将渗透至影院这一重要的生活服务场景。
这项合作除了电影发行等内容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线下数据是,截止2017年底,万达电影有超1亿的会员数量,以及516家的直营影院。
万达广场+万达院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线下流量入口。可以肯定的说,经过万达广场与院线的流量,阿里、腾讯谁也不会拉下。
不止是万达系,目前全国的大型线下商业实体,尚未被阿里、腾讯“圈地”的标的已经屈指可数。随着线上线下势力从此前的剑拔弩张到如今的合纵连横,一场新零售消费场景的流量战争就此打响。
若干年后回头看,你或许会发现,2018,才是中国实体商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拐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