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950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远赴边疆,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塔里木垦区;他一顿饭一个窝头、一碗照人影的盐水汤,人都瘦成了芦柴棒,还坚持不懈地搞长绒棉试验;他像慈母看护婴儿那样守着棉田,最终彻底打破了“塔里木棉花禁区”的断言。他毕生致力于为祖国研究、培育长绒棉新品种,正如他曾发出的铿锵誓言: “我跟家人商定了在这里干一辈子。死了,骨头就埋在塔里木。”
坐落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一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长绒棉育种中心,中国一半的优质长绒棉新品种诞生于此。这些新品种在陈顺理的研究基础上,相继由该所的几代科研人员培育出来。陈顺理被誉为“中国长绒棉之父”。
1950年4月,陈顺理离开家乡湖南长沙,来到位于沙漠边缘的兵团一师,成为沙井子农业试验场的负责人。那时,长绒棉一直被认为只能在吐鲁番种植,南疆的气候条件种不了长绒棉。1953年,国家为减少长绒棉进口量,发展本国的植棉业,决定在塔里木新开垦的处女地上试种。一师从苏联引进了500克埃及长绒棉种“莱特福阿金”,交给陈顺理培育。
陈顺理带领研究人员满怀希望地把棉种播进了地里。收获时节,陈顺理却失望地发现,绝大多数棉花竟然被黑霜杀死,他的实验失败了。
到底是气候条件不好,还是南疆的土壤不合适?又或者是水文条件不足?为了打破“南疆种不出长绒棉”的魔咒,陈顺理天天在地里钻研。一天,他在一块儿不被人注意的棉田里发现了一株其貌不扬的棉花。这株棉花只有一根光秃秃的主干,没有侧枝,上面挂着9个大棉桃。这一发现让陈顺理如获至宝,赶紧把9个棉桃都收了回来。
但是,在对这些棉种一一考察后,陈顺理的心又凉了。这些棉种除了极少数在质量上达标外,绝大多数没有达标。做了这么久的试验,怎么就是培育不出高质量的长绒棉呢?他转而又想:种子质量差点没有关系,只要它早熟、高产也行啊!
1954年春天,陈顺理再一次满怀希望地把所有合格的种子播进了地里,并带着研究人员每天在地里观察、研究,全部心思都放在这些棉花上。秋天又到了,这一次,陈顺理终于喜获丰收:棉花纤维达到了标准要求。
1955年,陈顺理试种了从苏联引进的长绒棉“2依3”。这一次,籽棉平均亩产98公斤,其内在质量的多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在上海试纺广受好评。至此, “塔里木棉花禁区”的断言被彻底打破,塔里木人发展植棉业的信心倍增。
陈顺理有了新的思考:既然试种成功了,能不能培育出中国自己的长绒棉品种呢?潜心钻研,不急不躁。1959年,陈顺理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适应塔里木种植的零式分枝长绒棉新品种 — —“胜利一号”。至此,中国的第一个长绒棉品种诞生了!
1967年,陈顺理又培育出早熟、丰产的长绒棉新品种“军海一号”,新品种达到优质长绒棉的水平。
陈顺理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塔里木垦区,毕生致力于为祖国研究、培育长绒棉新品种。1978年,陈顺理获得“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3年,获得“兵团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89 年,获得“建国四十周年在棉花科学技术发展中成绩卓著”证书;1993 年,获得“兵团优秀知识分子”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