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台有梭织机起步,到700多亿元营收,荣盛石化已从当初的纺织小厂成长为国内率先拥有“炼化-芳烃-PTA-聚酯-纺丝-加弹”全产业链的民营化工龙头。
如今,公司即将建成4000万吨/年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荣盛石化是如何进化到现在的规模与地位的?
过去20多年,公司始终坚持纵横双向发展战略,荣盛石化的“进化史”,堪称民营化纤、石化企业的转型范本。
纵横双向发展
“喜奔竞,善商贾”,《萧山县志》中对萧山如是记载。萧山现为浙江杭州市市辖区,GDP(国内生产总值)多年位居省内县区市首位。
荣盛石化的总部就坐落在萧山,上世纪70年代,为治理钱塘江水患,萧山人围垦造田,350平方公里的滩涂变成肥田,成就一段壮举。荣盛石化过去20多年的发展历程,亦是萧山精神“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注脚。
公司所在地萧山区益农镇红阳路98号,与董事长李水荣颇有渊源,李水荣的爷爷曾在此围垦造田,还开办过印染工厂。
大概是传承了家族“善商贾”的基因,李水荣早年经营木材生意,1989年,因为看好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他倾家投入20多万元,租用了6间闲置平房,买了8台梭织机,聘用20多名工人,重新开始创业。
在刚刚发布的《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李水荣以447亿元身家排名全国第31位,并再登萧山首富之座。李水荣麾下有荣盛石化、宁波联合、天原集团3家A股公司平台,但他个性低调,极少见诸媒体。
李水荣最近参加的一次社会活动是“对话小学生”。5月11日,萧山区湖滨小学冰淇淋假日小队的20多位小学生来公司开展社会调查。一张照片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学生呈半圆形围坐在李水荣身边,仿佛是一群小记者正在采访一位笑容可掬的企业家。
李水荣的笑容极具感染力。此前与记者的交流中,李水荣也总是笑意盈盈,并不时爽朗大笑。他感叹每逢尾数是“8”的年份就有大事发生,并笑称荣盛这些年“运气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纺织行业景气指数一度下滑至自2003年三季度以来的最低点,聚酯涤纶产品的销售价格自2008年9月快速下跌,至2009年1月达到最低点,最高下跌40%。在这样的形势下,荣盛石化2008年仍然实现盈利,随后2009年公司业绩迅速回升。公司也于2010年顺利上市。
荣盛石化似乎擅于穿越周期的波动,并恰到时机地转型。公司好运气的秘密在哪里?荣盛石化于1995年正式成立,公司自成立起便明确了“向上游进发”的目标,并逐步确立了“纵横双向”发展战略,即纵向不断向上游拓展产业链,横向不断研发新型化纤产品,提升差别化率。
1996年,国内纺织化纤行业遭遇寒冬,荣盛石化果断放弃织布业务。1997年,公司从日本引进先进的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切片纺涤纶长丝及加弹设备,从传统纺织业向上游化纤行业转型。2002年,公司年产20万吨聚酯及直纺长丝项目建成并投产,主业架构由PET切片纺长丝及加弹向聚酯、熔体直纺长丝、加弹一体化生产转变。2003年,公司通过投资逸盛石化继续向上游PTA(精对苯二甲酸)产业延伸。
2009年,荣盛石化控股子公司逸盛大化PTA项目投产,其适时投产也成为公司在经历金融危机后盈利能力回升的重要原因。
目前,荣盛石化在PTA领域优势明显,PTA是连接石油化工与化纤工业的重要中间产品,公司现已布局辽宁大连、浙江宁波和海南洋浦三大PTA基地,控股和参股的PTA产能共计约1350万吨,约占PTA全国总产能的近三成。
2015年下半年,荣盛石化全资子公司中金石化芳烃项目投产,公司成功跻身芳烃产业链。该项目规模为年产芳烃200万吨,单线产能全球最大,约占全国总产能的11.5%。
去年5月,荣盛石化拟现金收购控股股东荣盛控股持有的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浙石化”)51%股权,至此,公司成为国内首家自下而上打通“炼化-芳烃-PTA-聚酯-纺丝-加弹”全产业链的民营化工企业。
伴随公司不断纵横发展,去年,荣盛石化实现营业收入705亿元,同比上升55%;总资产达621亿元,较年初增加41.46%;实现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4.2%。今年一季度,公司业绩继续稳定增长,预计上半年盈利11亿元~13.2亿元,同比增长20%以内。
传统行业
也有机器人样板间
荣盛石化子公司盛元化纤的生产车间,彻底颠覆了记者对化纤行业的印象,原来传统行业也有机器人样板间。
硕大的厂房内,涤纶“丝饼”在流水线上传送,机器人穿梭其间,仅零星可见几位工作人员的身影。机器人车间虽稍显清冷,却充满着高速作业的紧张感。
在纺丝业务环节,荣盛石化于国内同行中率先引进德国高端工业自动化设备,并在“卷绕落丝、输送、检验、中间立体仓储和包装”五大步骤实现了全自动一体化。
盛元化纤已被评为杭州机器换人示范应用企业。上述自动化流程可有效减少用工成本,稳定并提升产品品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荣盛石化一位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设备全部投入使用后,减少了40%左右的劳动力。
以纺丝卷绕环节为例,在传统卷绕车间,传统人工“丝饼”落筒36个卷绕位需2人接力完成,落筒后又需要人工用台车运输至下道流程。而在自动化卷绕车间,自动化落筒采用悬挂式落筒机器人操作,以盛元化纤4套卷绕装置测算,仅该环节就可以节省人工近200人,同时避免人工操作失误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以及避免“丝饼”在运输过程中受损。
今年初,盛元化纤生产的“涤纶低弹丝”产品通过了“浙江制造”认证,这意味着,自此该产品包装上便能印制代表浙江制造业先进性区域品牌形象标识的“品”字标志。
不仅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还格外重视研发投入,在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工艺经验。荣盛石化于2012年建立“院士工作站”,次年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7年,公司又成立“聚酯新纤维研发中心”。聚合部门在前期项目中成功应用大规模熔体直纺聚酯和纺丝技术,并在后期项目中进一步完善,逐步提高了国产化设备配套比例。
此外,荣盛石化中金项目选用了新技术路线,部分以燃料油(较石脑油便宜)为原料制成芳烃产品,在解决全球石脑油供应紧张的同时,大幅节约原料采购成本。公司还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利用副产品氢气将燃料油加工成石脑油,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浙石化项目前景可期
点开荣盛石化官网,首先跳出的就是舟山项目的鸟瞰图。图片下是董事长致辞:“如今的荣盛不仅在自身理想道路上昂首迈进,而且日益承担起振兴民族产业的光荣使命。”
“项目投产成功后,荣盛石化的发展将翻一番,意味着‘再造一个荣盛’。”李水荣这样评价公司正在推进的浙石化舟山项目。该项目已被纳入集团未来5~10年的战略重点。
“早在10多年前,我就有了做炼油的目标。”李水荣说。过去20多年来,荣盛石化历经多道产品转型,一步步向产业上游迈进,若舟山项目顺利投产,公司产业链将延伸至石化行业顶端。
2015年6月,荣盛控股牵头成立了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持股51%)。这是一家由民资控股、国企参股的新型混合所有制合资公司,公司共同发起人还包括巨化集团公司(20%)、浙江桐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和舟山海洋综合开发投资有限公司(9%)。
从浙石化立项、审批到建设,一系列动作手笔之大、速度之快,超出了市场预期。2017年4月,环保部批复了浙石化4000万吨/年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随后5月,项目获浙江省发改委正式核准批复。2017年浙石化注入上市公司,一期项目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日前,浙石化施工现场又传来消息,45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沉降器、再生器框架浇筑完成。浙石化炼油芳烃事业部第一台大型机组——32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富气压缩机K-0301顺利吊装就位。
浙石化项目位于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占地面积约1307.9公顷,涉及围填海面积855.5公顷。舟山市为国内重要的石化产品生产及消费基地,产品可直接辐射国内及国际两个市场。
此外,项目所在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有很多远期预留发展土地,具备产品深加工的条件。公司此前曾透露,将会在做好现有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情况和自身特点,未来适当地开展下游产品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浙石化项目总投资超过1700亿元,将分两期建设,每期2000万吨/年炼油、520万吨/年芳烃、140万吨/年乙烯。项目一期预计2018年底投产,二期预计2020年底投产。李水荣介绍,单一基地,一次性统筹规划4000万吨/年规模的炼化项目比较罕见。据了解,通常炼厂单体规模必须达到3000万吨才能做到烯烃、芳烃的综合匹配,目前国内还没有单一基地产能超过3000万吨的炼厂。
若项目顺利投产,这对主导该项目的荣盛石化来说,无疑将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有分析师测算,若按照当前60-70美元的油价,项目一期就将产生百亿级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产业链一体化成为PTA龙头追求持续稳定利润的方向,为减少上游炼油产能的掣肘,降低综合成本,获得全产业链利润,不仅是荣盛石化,桐昆股份、恒逸石化等行业龙头也纷纷投产大炼化项目,掀起了一股炼化潮流。
投融资管理要“会算账”
李水荣把成本控制视为公司发展的一大法宝。回顾荣盛石化的发展,公司项目投产时间准确,投融资能力不凡,成本控制能力卓越。
以中金石化项目为例,中金石化芳烃装置与国内同等规模的装置相比,节省成本约40亿元,大幅降低了单位投资成本。随着浙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投建,公司上下游相互配套,规模效益也将进一步凸显。
除了降低单位投资成本、运维成本,李水荣还格外注重资金管理。在他看来,企业“会算账”很重要。
浙石化舟山项目即展现了荣盛石化一流的资本运作能力。据李水荣介绍,目前浙石化注册资本已到位238亿元,其中荣盛石化投入120亿元,这部分资金由公司定增募集资金(60亿元)和自筹资金(60亿元)组成。
2017年7月,荣盛石化正式启动规模为6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其中,公司控股股东荣盛控股认购了6亿元。今年4月,公司非公开发行获证监会批文。通过定增,公司减少了贷款利息支出,降低了财务成本。
他认为,做企业要与资本相结合,但企业应慎用杠杆。
“国开行已经给我们50亿元了,我们还没使用,现在还没产生利息。公司去年利息还是增长的,因为几十个亿存在银行里。我们这么多年平稳过来,也是因为荣盛资金管理得好。一个企业首先是准备工作要做好,银行给你钱,要看你实力强不强。”李水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