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部分经济体央行还在观察通胀上升预期是否稳固时,市场和机构方面已对下半年全球通胀一路高歌的走势形成普遍共识。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甚至认为,下半年全球通胀将会迎来“尖峰时刻”。
有资料显示,年初至今,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除了持续处于严重通胀的阿根廷外,G20其他经济体4月份通胀均值接近3%,高于2017年均值约0.2个百分点。IMF的最新预测则称,今年全球通胀将达到3.5%。
稳定复苏带动需求扩张
程实认为,总需求曲线的右移是推动全球通胀上升的主要驱动力,而经济复苏背景下的产能恢复是推动当前需求扩张的关键力量。
哈佛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金融危机在发达国家的持续期平均为7.3年,在新兴市场的持续期平均为10年。以此为据,程实的判断是,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至今,本轮危机已走过十年,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已经熬过了理论上的危机阶段,将迎来全球经济从多元化退潮向多元化涨潮的结构异变转折期,此时先期复苏并处于高点的发达经济体和刚刚进入复苏周期经济动能增强的新兴经济体同向叠加,支撑全球经济换挡提速。
IMF预测2018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3.94%的经济增长,增速不仅高于2008~2017年危机期间年均的3.35%,还高于1980~2017年3.48%的历史平均水平。从复苏的动力来看,2018年,新兴市场和发达经济体均有望超出历史平均水平,分别实现4.94%和2.48%的经济增长,较2017年提速0.18和0.14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经济复苏带来的产能恢复势头也已经显现。从前瞻指标看,2016年以来,全球PMI持续向好,特别是新兴市场PMI迈入枯荣线上方,带动全球通胀反弹。今年一季度,PMI一度从七年来的高位回落,但新订单指数和投入价格指数于4月份企稳,仍接近3年来高位。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和新订单指数均创出半年来的新高。
程实说,全球需求回暖有望重新推升通胀。尽管多元化涨潮仍伴随全球性贸易摩擦的威胁,但总需求持续上行的态势从全球贸易增长中仍可见一斑。2018年,全球贸易增速有望再度超出经济增速。
成本推动型通胀雏型初具
程实强调,全球总供给曲线的左移为潜在通胀的重要原因,建议着注三大因素:中国需求、石油价格以及全球贸易环境。
在中国需求方面,“供给侧改革1.0”的产能出清带动通胀沿产业链传导。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推动下,上游产品价格率先上升,也渐次带来从上游到下游、从资源品到消费品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7.0%,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68.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钢铁产能利用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80%,逐步进入合理区间。
程实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供给侧改革2.0”将更注重供给的质量、补齐短板并适应消费升级需要、监管和环保措施的常态化,通胀水平不会持续上升,而有望保持相对温和。
在石油价格方面,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带来输入型通胀。2017年以来,以OPEC成员为主的原油生产国冻产行动执行情况超预期,对油价构成了较强支撑。再加上今年以来,随着地缘政治冲突恶化,中东局势的不稳定或将维持原油价格在阶段性高位,并对原油进口国带来输入型通胀。从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结构来看,2017年至今,CPI同比增速领先核心CPI,且其相对走势与更多衡量可贸易品价格的PPI较为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