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18中国经济上半场”在清华大学举办。此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校友发展中心主办,论坛发布了研究院关于下半年的经济形势的展望报告,对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财政政策和中美贸易战等话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与政策建议。
论坛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发布了中国上半年经济形势走向和下半年展望规划的报告。李稻葵教授认为,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的回升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的自发增长动力正在逐步恢复,韧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经济自身动能尚处春天。
2018年上半年的数据波动主要来自基建投资增速的大幅下滑,而这与偏紧的经济政策紧密相关,集中体现在金融监管与地方财政等领域。李稻葵指出,结构性去杠杆重在精准清退低效企业,释放其所占用的资金、土地、人力资源,唯此才能真正提升中国经济的供给质量。在经济杠杆的过程中,也要跟绣花一样下苦功夫,呼吁有关部门在施策时要精准、精准、再精准。
李稻葵在报告中指出,经分析发现中美之间相互贸易依赖程度,事实上今天比十年前是降低了,我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反过来美国对我们的依赖程度在提高的。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这一次报告的题目是蕴含了我们要讲的重点信息,实际上是四个词组组成:
疑云重重 仍见春晖
第一个词组叫疑云重重,为什么叫疑云重重?我们切实的感受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复杂,当前各界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研判莫衷一是、分歧较大。一类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三大需求均出现回落,加之中美贸易冲突演进的不确定性等外部因素,实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呼吁宏观政策作出方向性调整;另一类观点认为,中国实体经济当前确实面临较大困难,但增速下行是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应顶住压力、保持定力。我们不是太同意这些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尽管疑云重重,但是仍见春晖,为什么?
我们分析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实体经济已经有80%以上是在民间经济的企业家手中所决策的,经济活动大量是市场经济,是自主、自发的民间企业家决策所形成的。因此我们的宏观经济有它自身的周期性波动逻辑。
这样的宏观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比较自由的、80%以上是民营经济主导的宏观经济,它的波动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断崖性的变化,自身的增长动力有自己的规律,综合各种信息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自身自发的恢复进程仍在进行,仍然处在春天,虽然还没有完全见暖,但是处在一个上行发展的通道上,这是宏观经济自身的逻辑。尤其是实体经济,比如说今年1-5月,民间投资的增速回到了8%以上,这是过去6、7年以来最高的民间增速,这是我们过去6、7年以来各种论坛上反复呼吁,反复期待的8%以上的增长速度。
再就是规模企业两位数的利润,月跟月相比是正向增长,环比是正向增长,今年的5月跟去年5月也是正向增长,这也是多年以来大家所期待的,因为我们不希望工业品出厂指数出现负增长,那样的话企业家的信心是不足的。所以这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的实体经济仍然是健康的,春晖仍在。
去除不良债务 精准施策
再比如,多年以来大家所垢病的,发电量指数与整个经济不同步,这一次不是这样,这次发电量和用电量的增速反而超过了工业增长的速度,工业附加值增长速度是6.8%,电力消耗增长速度是8%,这一切的迹象都在告诉我们,经济自身的恢复能力仍在持续,经济自身向上行的力量仍然存在。我们仍然看到了春色,仍然感觉到了春天,为什么很多同行们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很担忧,这就是第四句话,精准施策是我们的呼吁。反过来讲,现在的经济困难,一些指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策发力不准,太粗糙,太简单,甚至于过于粗暴,与中央所要求的精准、精准、再精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具体说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监管部门认真落实中央去杠杆的政策要求,但是发力方向不一定对,发力点不准,他们的办法是宏观上控制社会融资总额,尤其是控制商业银行所谓表外业务,比如叫委托贷款、信托,控制量非常大,今年1-5月,我们监管部门所卡下来的社会融资总量,在2万亿之多,大概占到我们整个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额的20%左右。如此巨大的融资量收缩,会带来实体经济部分感受的逆转,很多企业感受到融资成本高了,融资难了,尤其感受最深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今年1-5月份的增长速度从去年同期的19%,降到了10%不到,几乎是腰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到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大概20%,占到五分之一的份量增长速度,如此巨幅的下降,当然会影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从去年8%左右,降到了今年1-5月份的6.1%,这就是当前经济引发大家担忧的症结所在。
应该怎么办?精准、精准、再精准,要像绣花一样去搞精准扶贫,所以我们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也要跟绣花一样,去下苦功夫,我们的建议是宏观总量上应该适当的放松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额、金融资源的总供给,但是在微观层面上要想方设法去把一些应该被重组的、破产的、该处置的一些不良的债务处置掉,这才是真正的去杠杆的要求,也是去产能的要求。
我们粗略算了一下,中国经济以工业部门为例,工业部门大概5-7%的产能是低效的,应该退出的,应该给高效产能腾空间的,5-7%的产能该退出,对应的有多少金融资产需要被重组呢?企业退出必然会有破产,必然会有违约,债务要重组,6万亿的债务要重组,现在重组的力度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消化掉,我还没有说新的不良债务还会产生。所以这个速度太慢。
那么应该怎么办?应该定向地给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还有相关的法院激励,让他们一个个去重组这些不良债务和不良企业,让它退出,好的金融才不会去补窟窿。现在银行没有动力,银行是有钱的、有拨备的,银行是可以补这个窟窿,但银行宁愿把新贷款给到原有企业,补给这些亏本的企业,把窟窿给补上,把问题给掩盖住,也不愿去重组。大概我们估计了一下,每年至少两万亿人民币的贷款或者是信托、10%的好的金融资源投入了坏的项目,而好的项目,新的项目得不到融资,这是中国经济当前问题最大的症结所在。
精准施策还有一层意思,这个意思是更短期的。中央提出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又算了一下,今年1-5月份财政税收的增长速度是两位数,超过了10%,而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8%左右。中央财政、各个部委还包括财政部手中没有花完的财政资源存到了央行,不可能存到商业银行,这叫财政性存款,今年比去年同期上升了7千亿,7千亿恰恰等于央行最近宣布的定向降准所释放的流动性,所以央行倒变成了积极主动的释放流动性,而财政部反而在收缩,所以跟中央要求的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正好掉了个儿,这也是我们有关部门没有精准落实中央经济结构调整精神的结果。
中对美贸易依赖度下降
第三句话是保持定力,要有战略定力,就是不能为短期的冲击所动摇,保持我们的战略定力,要认准一个目标,坚定的走下去,我们分析发现中美之间相互贸易依赖程度,事实上今天比十年前是降低了,我们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反过来美国对我们的依赖程度在提高的。我们算了一下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开始,到现在我们对美国的出口占我们总出口的比重,从过去的20%,现在降到了8.4%,所以我们的贸易依赖度实际上是下降的,反过来美国对我们的贸易依赖度是上升的。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从2001年的2.6%,现在上升到了8.4%,美国进口产品,18年前有9%来自于中国,现在21.6%是来自于中国,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象。
我们要掌握主动,通过两个措施能大幅度减少中美之间贸易的不平衡,我们算了第一笔帐,现在中国一年乘用车销量,或者说整个消费量,大概是2600万辆,美国是1600万辆,比我们少1000万辆,我们现在的乘用车中有大量是合资品牌的,比如说宝马、奔驰、丰田和本田,假如说在乘用车这个市场上我们跟美国协商谈判,从现在开始未来三年之内,我们从美国进口的乘用车,从现在10多万辆,上升到300万辆,占到2600万辆里面不是什么大数字。这300万辆汽车能带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呢?一两车三万美元,我们进口的都是高档车,这就是900亿美元,这么干的话,会大大拉动美国相关地区汽车产业的投资,包括底特律。
底特律,我非常熟悉,我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开车和租车去,因为到底特律,你才真正受教育和感动,和打完仗一样,楼还在,人没了,楼是破楼,玻璃没了,墙还在,墙上面的标记没了,全是喷的油漆,这是美国的痛点。我认为美国真正的痛点不在于贸易的逆差和顺差,我们提出这个方案,300万辆我们能救活几个底特律,这样能解决我们大量的外贸不平衡的问题。
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不一定是美国的汽车,丰田、本田、宝马、奔驰,都在美国生产,美国一半的汽车是外国品牌,美国1600万辆的汽车消费中一半是外国品牌,宝马的越野车X5全是在美国生产的,丰田凯美瑞和本田雅阁,美国也生产。
比如说中国一年原油消耗量是6亿吨,资产不到2亿吨,进口4.2亿吨,美国这几年原油的产量逐年上升,现在超过了5亿吨,完全可以跟美国谈,我们4.2亿吨进口的原油,一半买美国的,两亿吨买美国的,一吨油大概等于8桶,就是16亿桶,平均原油大家预期70美元一桶,超过了一千亿了,这两项就能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同学们学过经济学原理,这样干解决不了中国与世界的平衡,我们帮美国解决这个问题,解决底特律的问题,比你还激进,跟美国人交朋友,但是美国也得帮我们,核心利益美国得照顾我们,这就是保持定力,积极主动,化被动为主动。
疑云重重讲的是对形势的判断非常纷繁复杂,争议非常多。仍见春晖,对外关系要坚定不移,不能如此被动。精准施策指的是现在的办法不一定对,现在的办法是春天来了,大家觉得已经到了夏天,开始脱衣服了,开始搞冬病夏治了,衣服脱得太快了,着凉了。现在去杠杆的办法相当于不吃饭,人得了癌症之后不吃饭,希望通过不吃饭饿死癌细胞,结果没有想到癌细胞没有饿死,好细胞饿死了。
以上就是我们团队的报告,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