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纾困民企的行动持续进行中,并逐渐从政策层面转入实操阶段。
证券行业是动作最快的。沪深交易所第一时间发行18亿元专项纾困债。两天前,共有11家证券公司设立的11只证券行业支持民企发展系列资产管理计划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备案,成立规模总计228.21亿元。
另外,券商与政府、企业联合等多形式针对民企的纾困基金规模也在不断壮大。
银河证券以牵头形式,联合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投资机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银河发展基金(母基金),总规模计划达600亿元。
中信建投与河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河北省上市公司新动力纾困基金。
海通证券联合国盛集团及其他国企共同组建目标规模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纾困基金上海国盛海通股权投资基金,目前已完成基金工商核名,正加紧推进基金设立工作。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是力挺民营经济的主力。
从10月份开始,北京、深圳、上海、浙江、四川及广东等地超过10个省市纷纷出台纾困举措。
昨日,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确保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上市公司稳健发展支持基金。
福建省多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防范化解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的指导意见》,支持省属国企与金融机构加快设立总规模150亿元的省级纾困基金(首期规模20亿元),重点支持省内实体经济领域上市公司纾困股权质押风险等。
除了资金支持,多地政府从税收、成本、营商环境方面着手推出新举措。广东省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被称为当地“民营经济十条”,文件提出要“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河北省提出力争2018年至2022年,每年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300亿元。江西则要力争2018年全省企业成本降低1200亿元以上、三年累计降低2800亿元以上。江苏省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28条具体措施,预计可为实体经济企业降本减负600亿元左右。
综合来看,不论资金支持还是政策倾斜,越来越详细具体,实操性强,直指民营企业痛点。随着各种措施落地,民营经济整体困难将得到缓解,状况得以改观,并终将反映在宏观经济增速和发展质量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