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有10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修复,通货膨胀重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显现。可以看到,2018年以来,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通胀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具体而言,美国9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2%,密歇根大学1年通胀预期升至2.8%。同时,欧元区通胀中枢也在逐渐上移,截至10月,欧元区调和CPI已连续5个月保持在2%以上。而加拿大通胀率也已经慢慢超过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且还在不断走高。
汇信提醒,不仅是在发达市场,新兴市场国家中这一情况也十分普遍。截至9月,阿根廷通胀率为6.5%,2018年累计通胀已达32.4%。土耳其10月价格同比上涨25.2%,创下15年来的最高通胀率。面临类似状况的还有诸如菲律宾、印度、埃及、委内瑞拉等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2018年全球通胀同比将达到3.5%。
今年以来通胀率在全球范围内上扬,究其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经济复苏,薪资增长加速,带动企业生产成本增长,进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最新数据显示,这一趋势仍在持续。美国10月时薪同比增速3.1%,创九年半最快。欧元区的薪资增长年率也在今年二季度反弹冲至2.3%,刷新2009年来最高水平。日本的个人薪资和家庭收入也在持续增长,这构成了通胀进一步上行的动力。
其二,国际油价上涨导致消费者消费成本和企业的生产成本都跟随上涨,对全球通胀形成支撑。今年上半年,石油价格的上涨成为推升通胀预期的主因。在世界经济同步复苏的趋势下,OPEC石油减产以及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制裁从供给端直接推升油价。但这一情况在近期因石油价格回落而有所缓解。
其三,地缘风险推动商品价格上涨,形成输入型通胀。地缘政治冲突恶化,尤其是中东地区的博弈升级,将持续推高原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易使资源进口国形成输入型通胀。
其四,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对通胀的制约存在滞后,主要央行全面缩表的共振尚未出现。
总体来看,在成本上升、总需求扩张、总供给趋紧、加息效应滞后的情形下,今年下半年全球通胀或升至尖峰。通胀上行会侵蚀消费者实际的劳动所得、降低货币购买力,而中低收入阶层主要依靠劳动所得,财富结构中以货币储蓄为主,受到通胀的打击更大。但更值得警惕的是,通胀的普遍上扬可能导致全球加息周期的提速。
今年美联储已经完成了3次加息,随着通胀的走高,市场预计美联储加息有望提速,全年加息次数将大概率达到4次。加拿大央行10月公布加息25个基点至1.75%,并删除加息指引的“渐进”内容,暗示将提升加息速度。正在筹划脱离欧盟的英国也在三季度将利率提升至0.75%。不仅如此,阿根廷、土耳其、俄罗斯等国家都开启了加息进程,市场预计欧元区亦将在明年迈入加息阵营。
汇信提示,随着各国回归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脚步加快,世界范围内开启了一场流动性“争夺战”。根据货币占优理论,占优货币在全世界提供流动性,其货币政策对全球流动性会产生较大影响。在诸多央行中,当属美联储的政策外溢效应最大。经过数次加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上涨至2%至2.25%,作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开始大量流回美国本土,世界其他地区的美元供应量持续减少,使得全球流动性收紧。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对美国“剪羊毛”的行为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加入到这场流动性争夺中来。例如阿根廷,在流动性紧张、货币大幅贬值的背景下,通过连续加息挽回颓势。这都加剧了金融市场波动。此外,新兴市场在全球金融状况宽松期积累起的大量公司和主权债务也将成为潜在风险点。
总体来说,市场不稳定因素正在逐渐增多。风险的上升使得IMF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3.7%。未来,全球经济或将面临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