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江淮大地春耕备耕时节。受植棉面积锐减的实际影响,江苏盐城、南通一带传统植棉区当下已看不到有多少农户耕翻苗床、购买良种、准备农膜来着手棉花新苗的营养钵温棚培育工作。
据信息员乡间走访,当地纵然有一些老年留守农民打算还种点棉花,但育苗播种无非是恢复往常。一是像培育山芋、茄子、瓜蔬苗一样,在家前屋后实边隙地拱一小温棚,增温至时令播种育苗。因为移栽面积少,育苗小棚也不大,制作要求也较简单,多数材料是家用旧农膜,废弃的支架等。棉花品种也是多、乱、杂,年龄较大得农民植棉多数选择自用,对品质产量无所谓。在盐城市大丰区,信息员了解到,今年该区除一家承担省内外部分科研院较的棉花品种与生育试验的农业公司需要培育一些钵育棉外,放眼全区,葱绿的二麦大田间已看不到一处用于棉花钵育苗的棚膜,而在棉花兴盛时代,当下已是“苗床如摆白龙阵,苏北平原绿中白”了。二是期待二麦油菜收获后在茬口上种上直播棉。这种种植方式无需拱棚,视大气时温有时需压盖地膜,但因面积小而零星,农户基本不会覆盖地膜。而此种棉花耕作生产方式还是上世纪六、七年代的模式,可见内陆传统棉花生产已回归至了起点。
在因多个地市己对棉花生产不再进行统计上报,故2019年江苏全省棉花实播面积无法得出精确数量,盐城、南通等地经验农技专家分析估计两地今年植棉万余亩上下,全省乐观估计植棉5万亩上下,地域经济较发达地区棉花生产基本终出,当地棉纺企业纺织原料完全靠外采,昔日棉花主产销区,正演变为纯销区。棉花生产或将淡出江淮种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