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 80%以上的纺织服装业聚集在东部地区,主要以山东、河南、江苏为主,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这些地区有限的土地、能源、环保等承载能力的矛盾越来越大,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生产成本的增加,导致纺织企业盈利能力开始下降。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劳动力要素优势和市场潜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向徽、河北、江苏等地甚至甘肃、云南等内陆地区迁移。尤其是2008年左右,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决心和力度增强。据统计,2008年东部地区纺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了3.62%,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分别达27.05%和28.43%。东部地区占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明显下降,从2007年的66.56%下降到了60.10%。近年来,中西部更是通过重庆高新纺织工业园、西安市纺织产业园、安徽皖江城市带、云南保山轻纺产业园等等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了大批纺织企业驻扎,形成中西部优势互补、良性互助的产业局面。
近几年,新疆纺织产业的崛起无疑是产业转移格局中最突出的一笔。自2015年国家及自治区出台相关促进新疆棉纺产业发展的政策后,新疆地区纺织产业发展迅猛,无论是产能产量还是品种质量都不断完善,据自治区经信委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新疆棉纺纱锭数达1893万锭,约占全国总纱锭数的17%。织机17000余台,服装加工能力达3.68亿件,粘胶纤维产能达85万吨。国内的纺织产能格局逐渐形成内地纱、国产纱、进口纱“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既有利于东部地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能给中西部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及机会。
当然新疆纺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棉纺产能增长过快,产业链前后端结构失衡,棉纺产业财政补贴资金占比过大等问题,为此2018年新疆自治区研究出台了《进一步完善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政策的通知》,控制产能的过快发展,限制新建棉纺产能。预计未来新疆棉纺产能在2000万锭左右保持稳定,很难继续快速扩大。国内棉纺企业将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下,各自发挥所长,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愈演愈烈的硝烟中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