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谁还没个汉服了”话题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2.7亿。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的汉服照,引发了又一波关于汉服的讨论。
4月参加了第二届中国华服日的天一告诉记者,今年参加华服日活动的人数比去年多出数倍。
今年以来,在各大公园、景区,身着汉服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在多位汉服爱好者和业内人士看来,汉服不只是服装,而且承载着传统文化。
从欣赏美到触碰传统文化
所谓汉服,又称汉装、华服,指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再配以符合朝代制式的发饰、首饰等。
“最初喜欢汉服就是觉得这种宽袍大袖很好看。”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果子说。有几次她穿着汉服坐地铁,会有人特意走过来说“你这身真好看”。
由于公司对着装没有规定,她有时也会穿汉服上班,“现在周围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大家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已经很高了。”
果子告诉记者,周围不少“同袍”都是因为欣赏汉服的美而购买。“同袍”,是汉服圈的人对彼此的称呼,出自《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北京师范大学华章汉服社社长王卓群最开始也是被汉服的美所吸引。加入汉服社后,她常参加舞乐、礼射等活动,“这让我更加发现汉服的魅力,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学者将汉服定义为一种礼仪衣冠体系,上溯炎黄,下至宋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较早接触汉服的天一从2003年开始穿汉服,身边聚集了不少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袍”。“想通过汉服这扇窗,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之美。”
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在各类古装题材影视剧热播之外,《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节目更获收视、口碑双重认可,其中身着汉服的荧屏身影也不在少数。
而关于汉服的话题在B站、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上也具有相当的曝光度。
据报道,去年首届中国华服日的直播创下了B站直播在线人数记录。今年抖音“汉服”话题播放量超过100亿次,比去年同期播放量翻了数倍。
而商家也在推动汉服市场的增长。正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杨娜在《汉服归来》一书中所说:“很多商家本身就是汉服运动的践行者……很多社团也在向商家借衣服,在汉服运动中他们功不可没。”
据中国汉服网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末,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天猫《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购买汉服人数同比增长92%。
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协会副会长吕晓玮在全国开设了20余家汉服实体店,她告诉记者,今年公司汉服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仅第一季度销售额就与去年一年持平。
“往年春节期间网店和实体店都较少营业,但今年从农历大年三十开始,下单量就不断增多,到现在已经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现在大多数原创汉服都要预定购买,尤其是爆款。”果子说。记者在浏览几家知名汉服网店时同样发现,5月中旬下单的话,基本要等到6月中下旬后才能收到货。
缺少权威引导
在汉服爱好者中,还存在一些争论。例如只喜欢衣服款式的“秀衣党”和重视理论、历史的“考据党”之争,不同朝代的形制之争,不在意原创和支持原创的“山(山寨)正(正版)”之争等。
在王卓群看来,这是因为缺乏基础研究和权威引导,“汉服的具体划分标准是什么,并没有定论。”
吕晓玮认为,上下游产业链不成熟、大众对汉服了解不够、形制标准和现代需求脱节等也是汉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还是行业发展的时间不够。”吕晓玮告诉记者,她10多年前开始做汉服时行业发展几乎为零,最多只是自己设计自己穿。最近几年,汉服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喜欢。
“目前关于汉服的一些理念确实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我认为各种观点都应该被允许存在,这样汉服发展的路才能越走越宽,最后百花齐放。”吕晓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