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2019年是棉花期货上市15周年。作为世界第一大棉花消费国和第二大产棉国,棉花期货对整个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单单对于棉农来说,每年10月新棉收获后,他们往往会参考远期棉花期货的价格择机出售籽棉,减少了低卖现象的发生。
棉花期货的贡献不仅于此,作为我国期货市场上市时间最久的品种之一,棉花期货既是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的缩影,也是价格发现和功能发挥的标杆性品种。15年走过,棉花期货有哪些值得回忆和铭记的闪光点?未来,棉花期货又将走向何方?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王书童分析:
王书童:2004年6月1日,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至今已经15个年头,棉花期货从“棉花宝宝”变成充满活力的“棉花少年”。这15年来,棉花期货为助力棉农及产业链企业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发挥了很大作用。
当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纺织品出口大国,棉花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棉花价格波动加大,棉花经营主体管理风险需求提升。在此背景下,棉花期货应运而生。
棉花期货上市已经15年,对于我国棉花产业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从历史运行情况看,尤其是2014年以来,我国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棉花价格回归市场化,期、现货价格关联度越来越高,价格波动风险进一步加大。
棉花期货为期货市场额产业客户提供了很好的风险管理平台,帮助实体企业实现了避险稳定经营,同时也有效配合、助力了我国棉花产业政策(目标价格制度)的落实,促进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在整个棉花产业链条中,棉农是最上游环节,是这个产业链条中经营风险最大的环节。因此从2016年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和郑商所在棉花期货上开展“保险+期货”试点,截至目前共建设试点28个,交易所支持资金2506万元,累计赔付金额1544.77万元,项目覆盖新疆、甘肃、山东、湖南、湖北等主产省区。
众所周知,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国的80%以上,以新疆柯坪县地区棉农种植为例,2017年度棉花亩产380公斤,出售平均价格为3.30元/斤,每亩收益为2508元,每亩成本2100元,亩产收益408元。而根据当时的“期货+保险”项目协议,市场价格为15212元/吨,低于目标保险价15600元/吨,按保险合同,还可以获得补偿赔付大约166元/亩,加起来,棉农总收益非常可观。比起单纯的农业保险,运用期货模式可以很好的降低棉农种植风险,保障农民收益,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棉花期货未来15年如何走下去?目前期货已经成为管理价格风险不可替代的重要工具,未来要继续运用好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这两大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
我国棉花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三年目标价格制已经到期,而期货价格能够准确反映来来一个时期的棉花价格变化,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需要将棉花期货价格纳入市场价格采集体系,运用期货手段,进一步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另外,要不断完善交易规则,更好的服务各参与主体开展套期保值、质押融资,解决棉花经营企业参与期货市场中遇到的困难,整体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