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聚美首次私有化要约便因价格过低而遭遇中小股东阻挠,而本次聚美优品提出的私有化价格更低,且其最近两年的股价及业绩均不理想,来自中小投资者的阻力可能会更大。
时隔近四年,聚美优品在合股生效后,再次提出私有化提议,引发业界热议。
1月12日,聚美优品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创始人陈欧为首的买方团的私有化要约,计划以20美元/ADS的价格收购买方团尚未持有的股票。上述交易完成之后,聚美优品将成为陈欧所有的私有公司,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将会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聚美首次私有化要约便因价格过低而遭遇中小股东阻挠,而本次聚美优品提出的私有化价格更低,且其最近两年的股价及业绩均不理想,来自中小投资者的阻力可能会更大。依此看,聚美的私有化退市之路并不好走。
首次低价私有化遭股东公开炮轰,最终宣告失败
公开资料显示,聚美优品成立于2010年,公司于2014年5月16日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当时IPO发行价为22美元/股,市值超31亿美元。陈欧为聚美优品CEO,但在公司上市不到两年后,陈欧便以“聚美在美股市场被严重低估”为由首次提出了私有化申请。
据悉,聚美优品曾于2016年2月收到来自陈欧、产品副总裁戴雨森以及股东红杉资本等递交的私有化提议,计划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S)7美元的价格收购聚美优品股票。
虽然这一价格比聚美前十天均价高出27%,但不及发行价的三分之一,且此后私有化价格又被下调至3美元/ADS,上述私有化提议遭到聚美中小股东的强烈排斥。
当时,很多聚美中小股东联合抗议这一低价私有化方案,他们指出,聚美在上市以来的500多个交易日中仅有21个交易日股价低于7美元,而这正好是聚美管理层提出私有化要约的前21个交易日。他们认为,聚美此番低价私有化“蓄谋已久”,伤害了中小股东权益,部分股东甚至为此组建维权群,联合起诉聚美优品。
2017年9月,聚美股票持有人、美国恒润投资公司的Heng Ren Investments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一度引发热议。其在公开信中炮轰陈欧的私有化提议低估了聚美的价值,聚美股票价值至少是8美元以上;并表示在陈欧在位期间的这18个月股价“灾难”中,一系列错误使得聚美股票下跌45.2%,市值损失3.97亿美元。
在舆论重压之下,2017年11月,聚美优品宣布撤回首次私有化要约。
不过,当时聚美方面对外表示,撤回私有化要约是基于公司当前业务发展情况及多元化转型进展做出的战略性选择,之后公司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多元化布局上,希望能打通“线上电商+线下硬件+大数据”的行业链条。
合股后再提私有化、价格不足首次三成,聚美退市之路仍有较大阻力
今年1月1日,聚美优品曾宣布调整ADS与A类普通股之间的比率,由原来的1股ADS代表1股A类普通股调整为1股ADS代表10股A类普通股。该公司预计,ADS比率的变化将于1月10日生效,这一变动不会导致发行新的美国存托凭证。
而在合股生效后,聚美优品很快又提出了私有化要约,于1月12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董事会收到公司创始人陈欧为首的买方团的私有化要约,计划以20美元/ADS的价格收购买方团尚未持有的股票。这距离其首次提出私有化已过去将近四年时间。
聚美方面称,该公司已成立了由独立董事Sean Shao和Adam J. Zhao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考虑提议及提出的交易。上述交易完成之后,聚美优品将成为陈欧所有的私有公司,公司的美国存托凭证将会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
表面上看,20美元的价格不仅较聚美优品最近一个交易日17.43美元/股的收盘价有14.74%的溢价,而且也是该公司首次私有化价格的三倍。但事实并非如此,若剔除合股影响,本次聚美私有化要约的价格实际仅为每股2美元,尚不足首次私有化要约价格的三成。
部分投资者认为,聚美的股价已跌至谷底,而其新业务线太烧钱,短期难以看见回报,如今私有化或许可以给投资人提供一个相对有溢价空间的退出渠道,未尝不可及时止损。
上市之初,聚美的IPO发行价为22美元/股,市值超31亿美元;其股价在2014年8月达到约40美元的历史高位,市值一度超57亿美元。而截至1月10日收盘,聚美的市值只剩2亿美元,缩水96.5%。
而如今,聚美面对的是更多中小投资者的吐槽。“聚美的股价从最高点至今跌幅超过90%,现在私有化的价格实际上比上次还低了不少,再次刷新底线,无异于是抢钱。”一位持有聚美股票超3年的投资者对记者直言道,“这么看,它(聚美)合股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混淆视听,陈欧这吃相未免太难看了,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经济学家余丰慧对记者表示,近两年该公司的经营一直走下坡路,在中概股中的表现差强人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而本次私有化要约的价格过低,中小股东的寻利空间太小,预计将会遭遇很大阻力。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也指出,聚美本次私有化的阻力预期会更大。“因为上一次私有化失败就是因为投资者对于价格过低的不认可,现在私有化的价格更低,而且聚美的股价持续下降、业绩也不理想,所以这次有可能也很难能够成功。”
他进一步解释称,表面上看,这次可能是投资者认为私有化价格太低、不足以达到预期,但潜在的因素是投资者对于陈欧、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以及长期发展的能力缺失产生的不满,所以不会接受私有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