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控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对中国大陆采取管制措施。在贸易领域,印尼贸易部长阿格斯近日表示正考虑是否对中国商品实施进口限制。所有这些,自然引起对202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前景的担忧。
笔者认为,旅行限制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有限。首先,这些限制针对的是人员旅行,不是货物。一季度进出口主要是履行已有合同,货物出入通关还没有新的重大限制。但人员旅行限制对下半年贸易合同的洽谈签约有不利影响。虽然跨境电商比重日益提高,但大宗国际商品交易,特别是机电设备、汽车及许多耐用消费品的成交,很大程度上发生在世界公认的行业性国际博览会上,往往需要现场考察洽谈。重大工程的设备买卖,需要通过公开的国际招标。如果这种限制持续到春季广交会,会影响到参会外商数和成交额,但也只是部分受到影响。世界知名国际专业交易会最多的德国,并未实施这种限制。
其次,由于国际贸易利益方包括中外双方,中国进出口受阻,贸易对方也会遭受损失。因此,不光中国自己,中国的海外贸易伙伴也会努力克服并推动取消旅游限制,并强烈反对贸易限制。
如果新冠病毒疫情能在3月底前明显缓解,估计部分国家会放宽旅游限制,实施贸易限制的可能性则更小。因此,关键仍在中国能否早日有效防控并战胜疫情。
疫情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也是暂时的。疫情当前,人民生命健康利益高于进出口利益。因此不同方式的隔离、推迟复工、减少接触,即便暂时影响生产和贸易,也不能放松。但另一方面,按照现有安排,企业9日复工后,现有合同的履行完全可以照样进行,或少部分因不可抗力推迟。即便企业放假,许多港口货物出运依然没有停止,进口更没有停止,大量急需的医护用品和国外捐赠物资经海关源源入境。
2003年“非典”时,二季度进出口贸易明显放缓。但疫情结束后的下半年迅速增长。全年进出口贸易额比上年增长37.1%,为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最高增速,至今也未被打破。当然,我们不是要与2003年比较增速,只是证明疫情结束后通常会出现强劲反弹的态势。关键仍然是疫情持续时间多长。如果二季度开始恢复正常,全年进出口总额将不会有明显影响。
商品的生产和进出口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作为承担者的企业,只能在产品的生产或贸易中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否则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成问题。自然或社会灾害后,企业也必须迅速弥补,因此生产和贸易往往反弹。
但光看到一般规律还不够。眼下最迫切的问题是迅速而精准地扶助生产和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疫情影响,许多企业停产停工,没有收入,但员工工资照发,厂房办公室和设备维护费用不能少,房租利息负担照旧。资金链的紧张,直接影响复工后的原材料采购和生产,影响支付进口预付定金的能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前,我国整个工业生产利润已经下降,成本上升,给进出口贸易经营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在财税、信贷、社会福利及其他方面给予支持,并且这种支持只能一地一策、一企一策,还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不能饮鸩止渴、大幅增加企业负债率。
在全力做好国内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做好对外工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贸易会有“非常呆滞”的暂时回稳。全球GDP将增长3.3%,高于2019年的2.9%;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增速将从2019年1.0%的极低水平回升到2.9%。但该组织警告,这种回稳是脆弱的,各种单边关税和限制,贸易紧张以及金融市场风险的积聚,随时可能带来新的风险。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存亡关头。我们的外部环境并不宽松。因此,我们必须既打赢国内疫情防控战,又打赢对外维护多边主义、稳定国际贸易环境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