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经济冲击究竟几何?
本周五,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将揭开悬念,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月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重磅数据都将公布。
此前,多家市场机构已经对一季度GDP增速区间进行预测,且分歧不大。市场普遍认为,一季度 GDP 增速较大概率下行“破 0”,待疫情基本解除之后,经济或出现补偿性反弹。长期来看,全年影响仍旧可控。
一季度多项指标或大幅告负
市场机构和学者普遍预测,疫情冲击之下,一季度多项指标大幅告负已是悬念不大。
4月14日揭晓的一季度外贸数据印证了上述观点。据海关统计,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5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万亿元,下降11.4%;进口3.24万亿元,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减少80.6%。一些沿海外贸大省也受到一定影响,比如广东、江苏一季度外贸呈现两位数下滑。
消费方面,浙商证券研究团队认为,消费同比下行,回暖需要政策。该机构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0.3%。随着疫情防控战线拉长,疫情的冲击已从供给端传导至需求端,居民的消费信心开始受到一定影响,消费回暖将呈现渐进增长的节奏。预计二季度起消费数据将开始稳步提升,五一 的“五天长假”有望助力消费数据冲高。
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认为,“延迟的消费”不等于“消失的消费”。实物消费方面,疫情本身利好医药,地产链可能随竣工修复,家电汽车消费刺激等。此外,服务消费占比达57%,重点关注医疗保健,以及疫情之后交通、文娱等领域反弹。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司长蔺涛则指出,疫情对零售市场短期冲击大,但消费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1-2月份市场销售明显下降主要是受短期外部因素冲击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只是暂时被抑制,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并未消失。后期随着疫情因素消除,抑制性消费逐步释放以及市场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
与消费类似,投资方面,疫情短期内冲击仍较明显。
招商国银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认为,基建投资增长的瓶颈主要在于复工进度,假设3月基建完全复工并赶工,一季度全口径基建投资增速将滑落至-1.6%。制造业投资增长面临多重压力,基准情形下一季度增速下滑至-9%。
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认为,房地产投资全年呈前低后高,但制造业投资全年形势严峻。往后看,本次疫情打断了库存周期的触底回升,对企业投资意愿冲击十分严重,且外需压力可能对制造业投资构成持续压制。疫情与外需的双重冲击下,制造业投资不容乐观。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司长彭永涛的判断是,疫情对固定资产投资冲击明显,投资随复工复产有望企稳向好。在他看来,疫情期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三大领域投资增速均下降明显,但一些行业如高技术产业、卫生等领域情况好于全部投资。当前,中国投资持续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穆迪认为,尽管中国的经济活动已逐步恢复,但是复苏较弱,且可能维持这种弱复苏。
其预计,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环比萎缩约10%。预测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为3.3%,2021年增速为6%。消费需求改善缓慢将减缓下半年经济复苏的步伐,但以刺激家庭支出增长为重点的财政宽松政策可能有助于提振下半年的国内需求。投资增长,尤其是私营部门的投资增长将保持疲软。与此同时,货币和财政政策将支持中国明年经济稳步复苏。
市场普遍预期一季度GDP增速大概率“破0”之余,亦对促进经济复苏的宏观政策做出了预判。
如中信证券宏观认为,逆周期调节正在路上。
财政政策方面,后期减税降费会继续发力。虽然全年赤字率大概率为3%,但是有望通过扩大PSL、压缩一般开支为小微企业减税、完善专项债使用、加大贴息力度等多种方式,稳定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方面,节后先后降低OMO利率及MLF利率,并提供再贷款支持,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前倾”,预计全年仍有100BP左右的降准空间,LPR利率将下降30-45个基点。利率层面,存款基准利率有望下调,进一步帮助降低实体融资成本。
中泰证券宏观团队则认为,当前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时长、范围、深度,都大概率比非典影响更大。疫情其实只是改变了经济运行的节奏和下行的斜率而已,并加快了货币宽松的节奏。驱动今年市场结构机会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政策,尤其是流动性宽松。
不过,在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看来,疫情冲击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从主要指标变化的性质及走势看,疫情冲击是短期的、总体可控的,而且部分影响反映了抗击疫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无需放大其负面影响。虽然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受到较大影响,但疫情冲击不改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