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叠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多边经贸关系挑战加剧,贸易、投资、消费大幅萎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最新预测分别下降4.9%、下降5.2%,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基于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疫情等外部冲击引起的一些长期问题,我国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纺织企业更需要加快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此激发企业活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化纤科技大会(青岛大学 2020)暨第26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第二天——9月9日下午,一场“主题对话:促进国内外市场双循环”吸引了业界广泛关注。在江苏国望高科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江苏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梅锋主持下,江苏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吴江福华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建、吴江京奕特种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路围绕疫情给各自企业带来的影响,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如何应对国内外复杂的局面,变危为机,如何开拓内销外销市场,布局未来发展等展开对话,并畅谈了各自对“双循环”的认识和理解。
疫情突袭,复工复产、订单、市场全面受阻
2020年年初疫情来袭,使交通、物流受阻,人员隔离,给各行各业复工复产、订单接单和履行、产业链协同及国内外市场衔接等带来很大挑战,之后当国内疫情趋于稳定,国外疫情又暴发,使一些国外市场占比较高的企业,受到更大影响。对此参与对话的嘉宾都感受颇深。
江苏阳光集团是以纺织服装为主产业的创新企业,毛纺行业世界规模最大,是高档服装的重要生产基地。江苏阳光集团技术中心主任曹秀明坦言“阳光每年年初八正常开工,疫情来袭,企业第一时间感受到了对正常生产的影响,主要影响是两方面,一是复工复产,二是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影响,国内市场对订单生产影响极大,工人回不来,订单接不到,2月份非常明显;3月下旬,国际市场更严重,呈现断崖式下降。”
福华织造主要致力于研发、生产、销售涤纶、锦纶面料,是国家锦纶面料开发基地。疫情对福华影响也很大,福华织造总经理张长建说“我们国外市场比例高,有的占到60%,对国内市场也有影响,疫情带来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社会的健康危机,贸易战等加在一起,对我们的商业冲击是很大的,而且很突然,超过所有人的预期,对我们国外市场影响很大,最严重的是取消订单,我们的货在海上漂,对方没有人收货,甚至弃货,不能确定这个订单是继续生产下去,还是停止生产,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案。”
京奕是差异化短纤纺纱企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涡流纺纱线生产厂商之一。京奕总经理陈路认为疫情对中国纺织行业企业最大的影响是经营方式的变化,过去京奕每年采购原材料有几个固定的点,特别是通常春节后会有一波好的行情,京奕每年春节前大量的流动资金回笼后一般都会用于采购原材料。“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没有订单,没有工人,大量的库存材料都在下跌,涤纶下跌25%,纤维素纤维、棉等均下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恢复到春节前的水平,那接下来明年春节前要不要买原料,相信很多企业家都要打一个问号。”
迎难而上,在危机中育新机
“疫情对行业既有短期的影响,也有对未来长期的影响,加上贸易摩擦、紧张的国际关系等,行业需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很多时光过去了就回不来了,过去行业景气度高的时候,投什么都赚钱,现在就要审视一下,针对疫情、针对贸易摩擦等叠加因素,如何梳理应对行业面临的短期及长期问题。”梅锋的思考具有共性,阳光集团、福华织造、京奕均在积极应对疫情危机中抢得新机,找到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作为生产制造型企业,阳光集团在疫情期间有两个收获,一是坚持纺织服装主业,二是抓住了疫情对消费理念转变的时机,第一时间转产生产防疫物资。曹秀明介绍,阳光发展30多年来,最成功的理念就是一直坚持自己的主业不放松,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疫情以来,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国内和国际市场均衡发展,阳光在2-3月份行业下滑的情况下,毛纺和服装一体化生产业务保持了15%的增长,因品牌优势在外单上不减反增。3月下旬受国际疫情影响开始下降,阳光就是突出内循环,当时集团下了动员令,让我们所有的业务员走向全国各地,第一时间把握市场信息,在危机中抢得机遇,在国际市场下跌时又把国内市场的份额急剧增长起来,1-6月份,我们的主业保持了20%的增长,我们的服装保持了40%的增长,通过这种市场的应对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效益。
▲阳光集团防护服生产专线
而在防疫物资生产方面,阳光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从2月3号决策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基础做防护服,上了三条接近10万件防护服的无菌车间,“因为技术、质量、生产环境得到保障,在当地药监保健局的帮助下,阳光顺利获得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这样就取得了生产的通行证,上了出口的白名单,也获得了医疗器械的GRE认证,这是依托纺织服装产业优势拓展的业务,在上半年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我们在这条路上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来看,福华现金流充足,产销率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情况比较平稳。张长建认为疫情在为行业企业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是唤醒了全球对防护类产品的战略需求,二是唤醒了对线上交易商业模式的战略需求,三是唤醒了人们对产品交易、订单交易的限时快反需求,四是唤醒了对纺织产业链进行深度整合的需求,五是智能革命和技术革命将进一步推动纺织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新技术革命,这五方面的战略需求均是长期的。
基于这些判断,他计划带领福华进行三个战役,一是坚持持久战,做3~5年的规划,应对疫情发生以来的冲击,对现金流量重新梳理,保证未来几年至少三年现金流量是充足的,这是所有企业应对市场的关键战略;大力削减成本,对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进一步梳理,压缩成本,这是长期战的关键;进一步规划未来3~5年的经营方针和项目;对全体干部员工进行持久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的教育,对客户、供应链进行系统整合等。二是打阵地战,福华几十年做锦纶长丝,有优势,为全球客户服务,也赢得了信誉,积累了技术和条件,所以在传统产品阵地里面,这些产品市场进行继续耕耘和细分,对全国客户进行调研分类、升级。三是打攻坚战,主要是以创新驱动全公司的发展,福华创新方向主要围绕防护系列的产品开发,这些产品今年增长率很高,为整个公司的稳定经营和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
京奕的规模没有阳光、福华两家上市公司那么大,触及面没那么广,客户90%以上是中小企业,“我们的角度一是更加考虑安全,在不使用很多资源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做一些逆周期的产品,但更要考虑我们本来的定位是做什么。二是和客户在一起,疫情之下,很多客户或供应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时面临供应链的重塑,可以考虑战略性地减少资源。三是要抓好内控,原来在毛利率20%的情况下,不需要考虑太多成本,目前市场竞争激烈,毛利率可能下降到5%~10%,怎么办,企业要效益,就要在各个环节里算成本,四是要充满信心,注重调整结构,练好内功,一两年内国家对内循环的方向会更加明朗化,会带领我们走出目前暂时性的困境。”
对于陈路所说的和客户在一起,梅锋特别认同。他说,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把供应链维护好,从原料的供应商到下游的客户,要把大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有缺失,整个链条都会受到影响。纺织行业是民生行业,要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作为一家以石化、纺织、能源为主业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团,盛虹有4万名员工,加上家属可能超过10万,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能够坚守自己的主业,就是为社会做了更大的贡献,同时要善待我们的供应商,加倍关心和呵护我们的客户,尤其是小的客户,他们在疫情期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多,大的企业要有担当,一定要维护产业链及市场稳定。
创新引领,夯实行业企业发展基石
加大创新力度是行业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基石,在疫情之下,阳光和福华创新研发防护系列产品,为公司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疫情怎么来抢市场、怎么来创新?曹秀明由衷地说,“阳光在核心技术方面抓住当前的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研发让消费者感兴趣的、能带来市场消费升级的产品,进一步来充实我们的技术领域,保证了行业企业更好的发展。”
作为全国第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由东华大学和国望高科牵头成立,采用“公司+联盟”模式,依托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为运行主体,汇聚了聚酯纤维产业链、聚酰胺纤维产业链、高性能纤维产业链的众多领军企业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15家股东单位,覆盖了50%以上纺织行业领域的国家级实验室、技术中心等。
梅锋在国望高科和新视界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均担任重要职责,他强调,在将行业主业牢牢守住的同时,要加大创新力度,创新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要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解决行业发展中卡脖子、瓶颈问题,把这些研发的资源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推动行业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当面临严峻的形势时,如果没有创新引领支撑,行业企业竞争力肯定会大打折扣,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行业企业都要鼓励创新,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首先国家都应从政策层面鼓励他们去创新;二是扩大内需,除了电子产品,纺织产品也是很好的,可通过消费券的形式鼓励大家的新消费需求;三是绿色发展,用市场的力量引导大家走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的路线。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未来要补齐如高新技术纤维的基础性研发、传统产品的部分关键加工技术和工艺及纺织装备等方面的短板,必须依赖科技创新,这是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把握“双循环”,开拓新格局
纺织化纤行业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也是在“双循环”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行业,有较好的基础,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双循环”,曹秀明认为现在从国际形势变化来看,国际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有很大的风险,这种背景下,国家提出这个战略很有必要,通过内需保证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很有必要。他提到,“现在阳光已经在往这个方向上制定措施,定位于国内的行业制服,扩大内需对国内制服的调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市场,要抓住这个市场,扩大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对企业的发展都很有帮助,疫情以来,我们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做了针对性的调整,7月份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调整到国内市场占60%~70%,这个阶段性的战略性的调整也是着眼于国外市场的变化,不放弃国外市场,但国内大市场的发展契机要牢牢把握住。”
张长健表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市场已经成熟起来,国内市场的贡献度已经提高到60%-70%,按购买能力来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市场,且有很多现实的条件,是应该去关注、值得去服务的市场。从宏观上讲,国内市场是很有价值的市场,需要一批掌握高新技术的人员甚至工匠,要保证充足的就业,对产业工人更加重视、尊重,从政府、行业组织、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实体都有责任努力探索,为整个产业链的“双循环”提供政策及人才支撑。
在陈路看来,把握“双循环”,一是需要金融行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需要考虑内循环的先后关系。纺织行业已不是过去人们眼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实际上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所以要改变其他行业特别是金融行业对纺织行业的看法,要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沟通引导,要像研究新型行业一样,研究如何在纺织行业引入社会资本,因为行业下一步转型升级没有大量的资金是做不到的,要让金融行业改变他们对纺织行业的看法。日本、德国、瑞士研发先进的装备都历经多年,用了大量资金,金融行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借鉴。第二建议放水养鱼,在降费减税方面更多地关注纺织中小企业,扩大一些税项抵扣的范围,在不增加市场体量的情况下,增加市场的活力,把相应资本的水流到纺织行业里,促进行业的企业转型升级,从而使员工得到更多收入,反哺消费市场。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正在进入“新常态”,各行各业运行正在逐步复苏,我国二季度经济增长明显好于预期,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为世界经济增添了一抹难得的生机与亮色。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双循环”良性互动,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正如梅锋所言“转型育新机,变革开新局,虽然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复杂的局面,我们依然相信通过行业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把握好双循环,办好自己的事,相信企业能渡过难关,行业能渡过难关,我们一起能够开拓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