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北疆棉副产品价格分别为:棉粕2450元/吨,棉籽油6600元/吨,棉壳950元/吨,棉籽2300元/吨;南疆棉副价格:棉粕2350元/吨,棉籽油6550元/吨,棉壳1000元/吨,棉籽2360元/吨。对于棉副加工企业来说,由于价格明显倒挂,而且后市预期不佳,南疆、北疆企业只能限产或停产。究其原因,主要是:
棉副加工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本年度新疆棉副加工行业的主基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新增产能较多,全疆新增棉籽加工产能大概在80万吨;其二,旧设备改造,大概有70-80万吨;其三,僵尸企业或者产能复苏,大概有100万吨以上。三者合计新增加工产能在260万吨以上,这对于只有600万吨左右的新疆棉籽加工能力来讲,显然是极大的压力。这部分产能既要进行棉籽采购,也需要从下游产品市场取得份额,如此便抬高了棉籽价格,压低了产品销售价格。这是本年度棉副加工陷入困境的背景和大前提。
恶性竞争再度来袭
伴随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几乎不可避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棉籽采购,小范围内的竞争白热化,棉籽采购价格一路走高,在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北疆棉籽价格从1850元/吨提高到2700元/吨,南疆从2200元/吨提高到2700元/吨。这种竞争还表现在产品销售上,随着市场逐渐冷静,棉籽加工企业又竞相压价。棉壳从1500元/吨下滑到950元/吨,棉粕从2800元/吨跌到2350元/吨。
风险意识淡薄 避险手段匮乏
在竞争的背后,折射了棉籽加工企业的风险意识淡薄和避险手段匮乏。原料采购的时候,企业不做市场预判,赌后市,以邻为壑,风险集中而不自知。加工企业一怕全年加工量无法保障,二怕原料被邻居抢完,唯独不怕风险。既不考虑同行的应对策略,也不考虑下游的接受能力。棉籽作为一种农产品,其典型特点就是集中上市,全年消费,在上市价格偏高的情况下,风险显而易见,作为产品链的入口,对市场不做前瞻性预判,高价位入市,企业就此陷入困境。
产品的销售方面呢?要么是紧着一些老客户做销售,要么是硬挺价格,绝不亏损出货。对期货则一无所知,上下游没有利益联动。结果是,没有利益共享,便无风险共担,老客户变成了韭菜和羊毛。赌博心理加上从众心态,本年度棉副加工企业犹如海上漂泊的一叶小舟,随时有倾覆的风险。
战略规划不清晰 市场定位不准确
棉副加工企业的窘境其实反映了目前企业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战略规划的不清晰和市场定位的不准确。要么是找不到自身的市场优势,要么是不善用自身的优势,行业一片混乱。放眼望去,棉籽加工企业区别不大。
有的企业依仗资本优势,不练内功,沉淀功力,而是试图去扰乱市场,浑水摸鱼。有的企业依仗技术优势,但不是在产品上继续做专做精、提高附加值、更好地服务终端客户,而是试图依仗自己的产品定价权抬高收购门槛。有的企业依仗市场优势,不是去深耕市场、分析市场、提高行业的社会价值,而是转移风险。有的企业又依仗自身灵活机动的特性,试图去跟国企、大企业一争高低。
市场的现状是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而参与者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家公共努力共同进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目前新疆棉副加工企业基本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斗艳,这样的格局来之不易。但随着新入者、新技术、新常态的出现,尤其是近几年亲善的行业环境,部分参与者的心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好的坏的倾向都有,业界需要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