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绿色共生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 孙瑞哲
2021年10月26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地区热点问题频发,全球制造体系、创新体系、治理体系面临深刻调整。作为高度全球化的经济领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深度关联。应对变局,我们需要在世界经济的大图景下分析产业、理清大势、务实创新、共创未来。
一、全球价值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纺织工业行稳致远
以复杂多变、不定混沌为特征,世界经济正在进入动荡变革期、深度调整期。从整体趋势、力量对比到分工逻辑,全球价值链的结构性调整不断加快。
(一)新常态: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存在不稳定和脆弱性。
疫情的反复使得全球供需能力仍未得到完全恢复。益普索9月调研显示,全球消费者信心连续三个月未发生明显变化,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大规模刺激政策的负面外溢效应也在不断强化。全球通胀的攀升、汇率的波动、债务的高企,严重冲击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健运行。IMF预计,2021年,发达经济体通胀率将上升至2.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恐上升至5.5%。全球经济增长正面临系统性压力。
(二)新调整:全球经济增长动力发生改变,竞争优势正在改写。
面对异常的变化与冲击,具有体系优势的国家正表现出更大的竞争优势与发展韧性。发展质量越高,产业配套越完善,经济的稳定性与健壮性越强。IMF预测,发达经济体的总产出预计将在2022年恢复至疫情前的趋势水平。与之对应,到2024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的总产出仍比疫情前的预测值低5.5%。发达国家正替代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
(三)新格局:供应链合作发生改变,就近化、区域化布局不断强化。
近年来,多边经贸规则遭遇治理困境,全球化以区域化的新形态发展演进。2020年以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一批更具深度的区域和双边贸易协定达成。不断深化的区域合作引发了产业版图的重构,全球价值链的缩短与内化进程加快。2020年,中国纺织工业对湄公河流域的投资额占到同期对外投资额的37%。在区域产业合作的支撑下,越南、孟加拉等经济体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上的地位不断巩固强化。
面对全球价值链的深刻变革,中国纺织工业表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1~9月,行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6%,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7%;行业在内循环中的作用持续强化,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为9641亿元,同比增长20.6%;行业出口保持了较好増势,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2275.9亿美元,同比增长5.6%;投资信心有所增强,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3.5%,化纤行业同比增长29.5%,服装业同比增长3.1%。行业在稳经济、保民生、促就业、防风险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更长远的周期看,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纺织服装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在不断凸显。
纺织服装产业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解决民生的基础产业,行业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持续满足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行业提供就业机遇、创业机遇,带动了全社会2000多万的直接就业人口,关系着人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息息相关。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行业对于推进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城市圈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产业的梯度转移对于释放区域势差意义重大。
纺织服装产业与经济健康稳定息息相关。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行业贯通一、二、三产业,牵引着材料技术、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的创新,承载着制造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纺织服装产业与高水平开放息息相关。作为国际化发展的先行者,行业衔接国内市场、国际循环,融合民族文化、全球文化,在支持经济发展、稳定对外贸易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WTO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
在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中,纺织服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
二、世界加快进入以数字与绿色为核心的新文明时代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全球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与动力系统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以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为核心的新文明正在形成。行业发展要迈向新的高度只有融入时代的洪流、顺应变革的大势。
(一)数字经济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形态,构筑着新文明的底层架构。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从根本上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赋予产业发展新的内涵。
1、新的组织方式。随着数字经济重心向工业互联网迁移,平台经济已成为制造业实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重要支撑。如海尔的卡奥斯“海织云”平台链接了行业1万多家上下游企业,拥有了覆盖纺织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能力。另一方面,更加柔性的供应体系也成为了产业比较优势的新来源。例如,SHEIN通过小单快返模式,将一件商品从打样到生产的流程压缩至7天,远远快于Zara、H&M等传统快时尚品牌。
2、新的市场规则。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产业政策和市场监管的重要关切,商业生态开始从“围墙花园”变为“开放生态”,从野蛮生长走向有序发展。当前,全球围绕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安全保护等领域加快建立制度与规范。如中国要求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消除屏蔽、开放流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也明确了电子商务下各成员制定数据跨境流动政策的基本原则。不断规范的数字化发展环境,对行业合理高效使用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
3、新的竞争优势。从全球看,数字鸿沟正在演化成经济鸿沟,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加深。发达国家在全球数字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超过70%,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从国内看,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没能改变以胡焕庸线划分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格局。2016~2020年,以在线商品出货规模为评判标准,中国TOP10数字化产业强省的排名与实体经济大省排名高度一致,而且这些强省的优势地位与规模占比不断提升。数字赋能使得制造优势快速放大与强化。新的经济架构下,制造环节具有了更大价值。
(二)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构筑着新文明的核心价值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发展模式变轨的关键转型期,绿色可持续成为大势所趋和硬性约束。截至2021年1月,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目标。围绕绿色发展,全球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
1、绿色正成为创新价值的判断标准。从材料、能源、制造到循环回收,绿色技术正深度融入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成为突破资源环境瓶颈、摆脱对原有技术架构的路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2021全球创新指数》显示,环境领域的科学产出在2020年增长了21.2%,超过电气和电子工程位居全球第二。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统一,成为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
2、绿色正在成为价值投资的核心逻辑。在市场与政策的引导驱动下,绿色正成为价值的重要来源、投资的重要方向。2010~2020年,全球ESG债券市场增长了近110倍;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存量规模也在2020年达到了世界第一。适应资本市场的新变化,行业迫切需要加快提升使用绿色金融工具的能力,以金融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3、绿色正在成为市场需求的重要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从环保、社会责任等维度审视产品价值,绿色消费的价值理念在消费升级中加速形成。IBM调研表明,全球84%的消费者在选择品牌时更看重可持续性。更好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转型,成为企业赢得未来的关键。
4、绿色正在成为规则确立的价值考量。围绕绿色发展的市场规则与政策体系在竞合博弈中加速形成。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球41个国家或行政区已针对不同类型的碳排放建立了定价和交易系统。新的规则下,产业的成本结构与竞争优势正在重塑。比如欧洲议会通过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原则性决议,就将对他国贸易形成实质性影响。行业需要增强适应规则变化的能力,积极参与新规则的制定,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三、中国纺织工业的创新实践
大局上谋势,关键处落子。在经济技术架构的变轨中、在价值评价规则的重构中,中国纺织工业正在探寻撬动未来的价值支点,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与合作共赢。
(一)更加聚焦真实的价值,持续强化实体经济与硬核创新。
1、夯实制造基础,巩固规模与体系优势。
制造环节是产业创新与价值实现的中枢。中国纺织工业不断完善从纤维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加工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产业链制造体系,制造环节的核心地位不断巩固。一方面,大力支持大企业做强做优,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生态控制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产业发展的引领力。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上榜企业涉及纺织领域的公司至少有9家。其中,恒力集团进入世界百强,盛虹控股集团排名上升超过百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专精特新,提升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维护产业生态稳定。目前,在工信部前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共有124家纺织相关企业入选。中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良性循环。
2、强化科技创新,形成成果与生态支撑。
创新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纺织工业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聚焦基础创新与应用创新着力提升打造现代化产业链的保障能力。从设计到材料、从工艺到装备,全产业链闭环的创新生态使行业成为了创新最为活跃的工业部门之一。2016~2020年,全行业共有15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产业创新体系日渐成熟。截至2020年底,行业共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1家(含5家分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6个。高质量的创新生态有效保障了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和未来空间。
(二)更加聚焦长远的价值,持续推动文化自信与绿色发展。
1、注重内容创新,促进文化的转化与赋能。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向互动,有效推动了产品内容化和内容产品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与转化,加快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时尚生态。比如,纺织非遗文化已在游戏设计中得到更多体现。《梦幻新诛仙》手游以四大名绣的蜀绣为设计蓝本之一,进行了游戏人物的时装设计。与传统文化一样,数字文化也已成为产业时尚的重要来源,赋予了产业新的价值模式。虚拟偶像、NFT时尚产品、数字时装的涌现,使得时尚生态更为丰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虚拟偶像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产业发展新的空间正在开启。
2、加快绿色转型,推动产业的减碳与循环。
中国纺织工业始终把绿色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企业社会责任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深入推进。一方面,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2016年以来,产业共有251种绿色设计产品、91家绿色工厂、1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1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另一方面,围绕“30▪60”目标,生产可计量化的工具方法不断完善。在中国纺联指导下,伊芙丽、太平鸟等品牌完成了产品全供应链过程的碳足迹LCA测评。如今,中国纺织工业正以时尚气候创新2030行动以及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为牵引,引导行业加快实现从要素配置、产品供给到市场规则、路径模式的系统性改变。
(三)更加聚焦广泛的价值,持续推进市场延展与集群建设。
1、关注市场细分,构建更具延展性的市场体系。
数字经济背景下,更多的市场主体与商业场景相互连接,行业正在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统一。从广度看,移动、泛在的网络打破了时空、地域限制,行业的市场空间不断延展。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较2015年增长了10倍;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中纺织服装类产品占比达到了28.4%,位居首位。从深度看,消费主体的更替和社会活动的变迁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消费领域,行业的消费市场不断细分。比如国潮文化的兴起,促进了汉服经济的破圈成长。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将达到101.6亿元。再比如,运动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得体育用品成为行业最具成长性的领域。
2、发展集群经济,打造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
与其他产业相比,集群化发展是纺织服装产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目前,中国纺联已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共建了206个产业集群。其中,有10个集群的年销售额在2020年超过1000亿元。在提升集群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中国纺织工业也不断推动数字经济与集群的融合创新,数字集群化和集群数字化进程持续加快。2020年,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5万亿元。以绍兴市柯桥区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贸易集聚地和印染加工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柯桥已培育了1400余家跨境电商企业。
四、强化合作,共创全球纺织服装产业未来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新的文明孕育新的机遇,新的探索呼唤新的合作。中国纺织工业愿同各方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全球产业的共同繁荣。
(一)共同打造更加完善的创新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与时尚创意,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的质量与效率,以高质量供给服务高品质生活。一方面,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力。布局未来、聚焦前沿,注重基础理论、基础工艺、关键标准的攻关与布局;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搭建纺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业科技成果的加快落地;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开放型的创新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衔接与集成。另一方面,要推动行业时尚发展与品牌建设。强化对传统文化、数字文化、全球文化的挖掘与应用,加强流行趋势、生活方式研究,提升设计能力;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色彩、图案、面料开发中的应用与合作,加快设立全产业链创意设计数据中心。
(二)共同打造更高质量的制造体系。
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建设“多快好省”的生产体系。夯实制造基础,锻造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以纤维新材料技术、纺织绿色制造技术、先进纺织制品技术、纺织智能制造与装备等四个领域的创新突破,提升整个制造环节与价值链的发展水平。特别要加快智能装备的更新与升级,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赋能专精特新成长,提高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水平,以数字化带动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在双循环格局中,加快形成大中小融通、产供销协同的制造生态。
(三)共同打造更加融通的市场体系。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高度强化合作,以产业全方位的互联互通、互信互利,打造开放、包容、透明、多元的全球市场。要更加注重贸易协同,不断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聚焦普惠性、品质化的消费需求,持续丰富产品种类。同时,依托自贸区、自贸港等对外开放载体,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模式。要更加注重资源协同,推进跨区域合作。推动数据、人员、技术、产品、资金等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流动,以更高质量、更高效率配置。
(四)共同打造更负责任的生态体系。
以碳中和目标为牵引,凝聚发展共识,推动行业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发展,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贡献产业力量。加快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推动行业在碳减排、碳核算标准等领域形成共识。积极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将其全面纳入行业的价值体系和创新体系。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站在新的起点,让我们以一丝一缕为牵引,强化共识、密切合作,携手创造产业繁荣美好的未来!中国纺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