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一系列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支持下,国民经济景气度有所回升。
11月30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为50.1%,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50%荣枯线以下后,重回扩张区间。
此前实施的保供稳价政策效果显现,10月中旬起,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价格增速明显回落,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所放缓。11月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9%,较上月下降19.2个百分点,降幅较大,创今年以来最低水平。
受访专家介绍,近期“保供稳价”等政策的力度不断加大及时遏制了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制造业回升较为全面,供需两端均有明显恢复,但小型企业多项指标仍处于收缩区间,需要进一步保证“保供稳价”以及中小企业纾困的政策落实。
同时,受访专家强调,11月国外需求改善是市场需求整体稳定回升的重要动力,但国内需求释放不足,企业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需要着力抓好扩大内需相关工作。
原料价格指数大幅回落
11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52.9%,较上月大幅下降19.2个百分点,达到近12个月以来的指数最低点。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介绍,近期“保供稳价”等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从行业情况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显著回落,降至临界点以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煤炭、黑色金属等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在10月中上旬达到最高值后出现明显回落。以焦煤为例,价格从10月中旬的4100元/吨降至11月中旬的3010.7元/吨。黑色金属中的螺纹钢和线材价格更是先后跌穿5000元大关,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每吨分别下跌了1124.4元和1125.6元。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总经济师陈中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今年以来,大宗商品涨势迅猛,不但上涨快,幅度大,而且波及范围广,黑色、有色、能源及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建材产品、粮食及农副产品均出现持续性大幅上涨,直到11月份才出现明显改善,中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开始得到缓解。
“11月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7.3个百分点至63.2%。”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指出,原材料价格增速回落势头正在向下游传导,11月出厂价格指数为48.9%,较上月下降12.2个百分点,显示产品销售价格也有所下降。
陈中涛表示,基础原材料生产也有所回升,同时在季节性消费刺激以及纾困政策的共同影响下,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恢复奠定了基础,目前制造业回升较为全面。
具体来看,11月装备制造业PMI、高技术制造业PMI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1.7%、53.2%和51.4%,较上月分别提高0.5、1.2和1.7个百分点。从21个细分行业来看,11月15个细分行业PMI较上月上升,仅有9个细分行业PMI低于50%。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价格指数的双双回落舒缓了市场对输入性通胀的担忧,加之制造业整体保持盈利,企业对经营前景预期乐观,大部分企业开始主动补充库存。
但周茂华指出,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虽有降幅收窄,但仍然位于荣枯线之下,其中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指数都低于50%,分别为48.4%、48.8%和44.7%,目前制造业所面临的困境还未根本解决,仍需发挥保供稳价政策的持续性影响,从而增强市场主体长期发展的信心,谨防原材料价格再次大幅反弹。
内需仍待提振
在11月份的PMI增长之中,生产指数成为回升主力,比上月上升3.6百分点,升至52.0%的扩张区间。其中,造纸印刷、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生产指数高于56.0%,行业生产活动显著加快。
陈中涛分析,一方面是受原材料价格下滑并趋于稳定的影响,下游市场一改此前的观望情绪,抓紧时间进行年末补库和生产。另一方面,近期电力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多地有效用电政策更加科学化和有针对性,加快释放了制造业产能。
同时,11月新订单指数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达到49.4%,制造业需求端较上月有所改善,但仍处收缩区间,涨幅与生产指数差距较大。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进入传统旺季,新订单指数升至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但木材加工及家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行业位于43.0%以下低位区间,行业市场需求偏弱。
陈中涛表示,11月份的制造业需求,尤其是消费制造业的需求上升,与国内“双十一”、国外圣诞消费季临近等季节性消费刺激有关。像化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依旧面临着减产和环保压力。同时,房地产投资下降对经济的影响仍将延续,疫情反复仍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部分行业的需求带动性并不强。
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占三成以上,11月份比重达37.6%,较上月上升4个百分点。
“结合来看,当前供大于求压力有所加大,经济恢复质量有待加强。仍需继续多措并举扩需求,稳定经济内生动力。”文韬说。
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从披露的数据来看,11月中型企业PMI为51.2%,结束连续两个月的收缩走势,升至临界点以上,其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反映近期中型企业产需回升。11月小型企业PMI为48.5%,比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小型企业景气度有所改善,但多项指标仍然位于收缩区间。
陈中涛表示,中小企业在11月份的转好,得益于政府针对制造业中小企业推出的扶持政策组合拳,包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金融扶持等政策。
此前,国务院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等一系列组合政策,对于融资难、融资贵、原材料成本高企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切实的纾困帮扶政策。
“当前的政策颁布与执行需要有整体意识、组合意识,如果仅针对某一产品或行业出现的问题进行管制,那一定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在关联行业中会继续出现问题。现在新推出的组合政策应该会在未来几个月内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陈中涛说。
新出口订单支撑需求回升
赵庆河介绍,受世界经济持续复苏、国外圣诞消费季临近等因素影响,11月外贸景气度延续上月改善态势,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48.5%和48.1%,比上月上升1.9和0.6个百分点。
从行业情况看,11月医药、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均高于上月3.0个百分点以上,升至扩张区间,行业出口产品订货量有所增加。
陈中涛强调,在当前新出口订单指数不断上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谨防因过多低附加值的订单流入而加重制造业的生产负担和污染排放,应当加大对高新制造业出口的支持力度。
“现在原材料和海运价格虽然降了,但还是在历史高位,国内的人力成本也在走高,如果企业还想走以前‘薄利多销’的出口模式,那只会让自己的发展路子越走越窄,而且过长的供应链也会威胁到后续的生产安全。”陈中涛说。
文韬指出,在11月份新出口订单上升的同时,产成品库存指数也较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至47.9%,表明11月国外需求改善是市场需求整体稳定回升的重要动力,但国内需求释放不足,企业产成品库存有所增加。
周茂华表示,我国外贸目前出口面临形势较为复杂,从疫苗推广、海外大规模刺激政策支持,需求有望保持复苏态势;但新冠病毒新变种“奥密克戎”再次席卷海外,我国制造业可能会获得支撑,但也可能延长全球供应链修复时间,抑制海外需求。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强调,在供给端困难缓解的同时,当前需要着力抓好扩大内需相关工作,特别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对企业投资、对就业和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尽快化解需求制约形成的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