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多来,汉服圈遭遇的一些变故,让曾经预言汉服有望跳出圈子成为常服并走向大众的人们有了一些踟蹰。
2021年年中,老牌汉服品牌兰若庭发微博称进行品牌重组,淘宝店铺也随之关闭;今年1月中旬,在小红书上有多篇安利的花笺溪发博决定闭店;3月,因性价比高被汉服爱好者称为“白菜店铺”的衣锦九都汉服,同样发布消息决定正式闭店清仓,还有梨花渡、棠川纪等等。除了这些圈内熟知的品牌外,更有一些小汉服店在默默无声中退出了。
一时间唱衰者有之,依旧坚定看好者亦有之。
暂且不说对汉服文化的支持与喜爱,冷静看待这个产业,从井喷似的消费爆发,到有序的市场推进,汉服产业正在经历一个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增长放缓与优胜劣汰。
只有热爱,尚不足够
与其他服饰品类有所不同,很多汉服品牌的成立初衷与其说是商业行为,不如说是因为热爱。这些创业者最初也不是从商者。
2016年,一个90后的姑娘“小豆蔻儿”(本名连雨馨)创造了汉服品牌“十三余”。最初,小豆蔻儿只是在微博、B站上分享自己古装盘发教程,获得高播放量,随后她因对汉服的热爱而萌生了开网店的念头。此后数年几经波折,也曾尝到过高成本导致售价过高、版型不合、材质问题、大量负评、负债等苦头,但一路走来也收获大量汉服粉丝的认可与追随,最终站稳了脚跟。
另一个汉服品牌“绮楚集”,成立于2019年,由几位在校大学生联合创立,由于清新偏日常款的设计风格以及较为亲民的价格,在汉服圈里备受欢迎,经常有绮楚集粉丝在小红书上晒产品与日常服饰的混搭。
在2021年,这两家品牌迎来了各自截然不同的命运。十三余宣布完成了过亿元A轮融资,投资方甚至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哔哩哔哩和泡泡玛特;而绮楚集,由于几位创始人毕业后拿到了心仪的offer各奔东西,而宣告闭店。
也许这就是很多汉服初创者、初创品牌的真实写照。这本是一个因热爱而聚集的圈子,有人坚守创牌初心,有人经历过便慢慢看淡,也有人因商业化准备不足黯然离场……显然一种商品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只有热爱是不足够的,如何进一步拓宽汉服文化影响范围,实现全产业规模效应,是如今每一个汉服品牌、相关集群正在面临的问题。
资本注入,秩序重塑
汉服文化兴起后,有更多的资本开始下场,他们的举措与变革从另一个角度推进着汉服产业的发展。
被戏称为“宇宙中心”的曹县,是我国最大的表演服饰生产地,2020年的疫情导致很多演出中断,演出服市场爆冷,曹县转型迫在眉睫,汉服成为新的突破口。
如今,曹县的汉服销售额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全县共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当地汉服产业从业者近10万。虽然发展如此迅速,但初期粗放式经营带来的问题也不少。曹县的汉服产业因缺龙头、缺品牌、初期山寨抄袭等问题而备受诟病。
但这一现象,在曹县政府的重视下逐渐按下了“休止键”。目前,曹县正在建设E裳小镇二期、大集镇电商产业园三期,此外,一个名为“曹县汉服协会”的民间组织也正在政府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筹备中。在种种政策红利支持下,曹县逐步重视原创,政府牵头大量招聘设计人才,当地不少企业主正尝试更多激活产业发展的各种可能,在曹县,汉服产业的产业化、集群化持续推进,正在形成从创意设计、原材料、款式、制版、印花、生产到电商销售、售后一条完整的汉服产业链。
有从生产入手的产业集群,也有从文化入手的产业集群,成都正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为中国最大的汉服消费城市,成都同时拥有雄厚的品牌实力。在“2021年中国汉服品牌TOP10”榜单中,成都独占4席,分别是如梦霓裳、钟灵记、都城南庄和重回汉唐。
借助成都富集品牌与消费的洼地效应,2020年8月,当地政府就在荷花池商圈核心地带着手打造集文化、产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池上锦”汉服特色产业街区,并于去年10月正式开街。
除了聚集全国汉服头部品牌外,该街区还计划利用汉服相关设计、展示、研究机构的时尚资源,按“设计销售在金牛,生产制造在周边”的布局,构建中国最大的汉服产业集群,将街区打造为国内及国际知名文创品牌。
虽然汉服目前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仍然以小规模自产自销为主,也存在着渠道局限、单量小、工艺复杂利润较低、缺乏权威行业标准、山寨问题等因素的限制。
但更多地方政府、商业资本的进入,正在奠定汉服坚实的发展基础。我们相信,当下的震荡只是产业深度调整的过程。一个产业的兴起,往往既要有“运筹帷幄”的上层统筹,也要有“徐徐图之”的底层耐性,汉服市场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