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疆地区轧花厂开秤收购新产籽棉的时间大多为9月17日,南疆地区为9月26日,今年我们已经迎来了秋分节气,但全疆的轧花厂仍‘按兵不动’。难道轧花厂真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吗?”湖南长沙市农产品交易者万跃江提出如此疑问。
据了解,截至目前,“两湖”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内地棉区已进入新季籽棉采摘末期,但新疆地区新季籽棉还没有开始大面积采摘,市场的重要主体——轧花厂选择集体“静默”。轧花厂改掉了往年争先恐后开秤抢购的“毛病”?新季籽棉市场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轧花厂迟迟不开机的原因是?
“轧花厂迟迟不开秤收购的确有去年抢购亏惨的原因,今年大部分厂家收购更加理性,另外,市场出现的一些偶发因素也令其不能按计划开机。”新疆石河子市一家轧花厂负责人说,目前新疆部分地区疫情仍有反复,工人流动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部分轧花厂的工人还没有完全到位。与此同时,部分轧花厂还没有找到第三方资金,个别轧花厂至今没有人来包租。另外,为了配合当地做好疫情防控,即便是民营轧花厂也不愿意率先开秤收购。而新产籽棉马上就要大量集中上市,此时大家更愿意等一等,等待安全后再放心收购。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前相关机构对新产籽棉的收购工作十分重视,已针对如何规范收购、保质保量收购、及时兑付棉款等作出合理安排,相关金融机构如涉农政策性银行等也大力支持轧花厂敞开收购,预计今年新产籽棉的收购工作运行比较稳定,轧花厂也会理性收购。
据了解,新年度各金融机构对收购资金的管理与要求会更严格,不仅会对产业企业的资质进行重点审核,而且还会较大幅度地提高收购保证金比例,相关资金的发放估计也会按收购进度有序进行,有利于收购价格保持稳定。
新棉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
昨日,中国棉花协会发布了新的中国棉花形势月报。相关信息显示,自2021/2022年度以来,受疫情、俄乌冲突、美元大幅加息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棉花行业承压运行,纺织市场低迷,消费量下降,库存增加。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2021/2022年度国内棉花消费量730万吨,同比下降13.4%;棉花总产量577.4万吨,同比下降2.5%;进口量172.8万吨,同比下降37.1%;期末库存832万吨,同比增长2.1%。进入2022/2023年度,由于内外相关因素影响,上年度产棉花销售不畅导致棉花库存较大,新棉收购趋于谨慎;纺织企业订单不及预期,产业链整体偏弱运行。
中国棉花协会预计,2022/2023年度大概率延续“需求保持低位、供应相对充裕”的态势。从需求看,考虑到疫情缓解后国内消费有所恢复,初步预测国内棉花消费需求在760万吨左右,同比增长4.1%;从供给看,全国总产量约为592万吨,同比增长2.6%;进口量和出口量保持稳定,分别为170万吨和3万吨;期末库存为831万吨,同比基本持平。
万跃江表示,从新棉市场发展态势看,供应压力将长期存在,关键因素是目前还看不到未来需求有实质性变化的迹象,如欧美当前仍在加强对我国棉花及其制品的进口审核,国内需求短期恢复缓慢。与此同时,全球经济运行态势不明,能源危机等将对棉市造成不利影响。
轧花厂收购更趋理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陈棉库存大、市场需求疲软之际,轧花厂的收购变得更加理性。此外,中国棉花协会在日前召开的全国棉花形势分析会上已发出倡议,建议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要总结上年度经验教训,强化经营风险意识,理性制定收购策略,合理确定收购价格,自觉维护市场秩序。另外,还提出了宏观调控政策建议及企业风险管理建议。
从当前新疆个别地区的新产籽棉轧花厂开秤价看,虽然主流价格与具有代表性的价格还没有出现,但新产籽棉收购价低开平走或低开低走的概率更大一些。来自“易棉购”的信息显示,新疆五家渠一家轧花厂昨日收购了一位棉农12000公斤(净重)新产籽棉,结算金额为61200元,即单价5.1元/公斤。相关信息还显示,这批新产籽棉品质不错,毛衣分为40.8%(公定衣分为36.58%),含杂10.4%。
浙江宁波一位棉花资深研究员张老师表示,如果按37%的衣分计,棉籽按3元/公斤计,新疆五家渠这家轧花厂收购的新产籽棉折皮棉生产成本为11070元/吨(毛重)。
有专业人士表示,轧花厂理性收购,市场主体特别是贸易商赌后市的心理远远低于去年,在当前贷款难还、流动资金难筹等情况下,企业当前及未来面临的经营压力均较大。另外,市场所预期的棉农与轧花厂博弈激烈的情况估计也难出现,因为各方对当前的市场态势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之际,稳定经营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