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零售下降 家居降幅收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WEO)中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2.6%降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其中,美国经济的增长势头强于预期,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速预期分别为2.1%和1.5%,比7月时的预期分别上调0.3和0.5个百分点。
9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环比增长0.4%,住房成本飙升0.6%,占涨幅的一半以上,但核心通胀压力稳步放缓,9月核心CPI同比上涨4.1%,是2021年9月以来的最小涨幅。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9月零售销售额环比上涨0.7%至7049亿美元,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3.8%;分项来看,环比而言,杂货店是上月开支增长最大的板块,销售额环比增加3%;服装配饰、电子产品和电器则成拖累,两个分项销售额均下滑0.8%。
据机构预计,本年度圣诞假日购物季(11月1日至12月31日)美国在线假日销售额将达到2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8%。前所未有的折扣,以及“先买后付”(BNPL)灵活支出方式的使用增加,预计将带动170亿美元的在线支出(2022年为145亿美元,增长16.9%),这将有力推动本季度的消费。
服装服饰商店:9月零售额260.2亿美元,较上月下降0.8%,为6个月以来的首次下降,比去年同期增长0.1%。
家具家居商店:9月零售额110亿美元,环比持平,较去年同期下降5.9%,降幅较上月收窄。
综合商店(含超市和百货商店):9月零售额737.8亿美元,较上月微增0.5%,比去年同期增长2%。其中百货商店零售额110.6亿美元,环比持平,同比下降4.7%。
非实体零售商:9月零售额1180.2亿美元,较上月环比增长1.1%,比去年同期增长8.4%。
服装和家居库存双下降
公布数据显示,受非耐用品的下滑推动,美国批发库存在8月实现连续第六个月下降。美国8月批发库存较上月下降0.1%,符合市场的普遍预期。非耐用品库存领跌,下跌0.4%,服装库存下跌2.6%。
8月,美国服装服饰商店库存/销售比率为2.35,较上月下降0.4%;家具家居和电子商店库存/销售比率为1.56,较上月下降1.3%。
美国8月自中国进口份额止跌回升
纺织服装:1-8月,美国进口纺织服装825.3亿美元,同比下降23.9%。8月当月进口下降24.2%,比7月19%的降幅有所扩大。
自中国进口207.3亿美元,下降31%;占比25.1%,同比减少2.6个百分点,但比前7月份额微增0.5个百分点。
自越南进口108.8亿美元,下降25.8%;占比13.2%,减少0.3个百分点。
自印度进口69.8亿美元,下降23%;占比8.5%,增加0.1个百分点。
自孟加拉国进口56.4亿美元,下降23.1%;占比6.8%,增加0.1个百分点。
自墨西哥进口41.4亿美元,下降2.6%;占比5%,增加1.1个百分点。
纺织品:1-8月,美国进口纺织品228.8亿美元,同比下降23.6%。8月当月进口下降18.2%,比7月17.6%的降幅有所收窄。
自中国进口83.2亿美元,下降31.4%;占比36.4%,同比减少4.1个百分点,但比前7月份额微增0.3个百分点。
自印度进口36.1亿美元,下降24.4%;占比15.8%,减少0.2个百分点。
自墨西哥进口17.6亿美元,增长2.6%;占比7.7%,增加2个百分点。
自巴基斯坦进口13.1亿美元,下降22.5%;占比5.7%,微增0.1个百分点。
自土耳其进口10.7亿美元,下降22.8%;占比4.7%,微增0.1个百分点。
服装:1-8月,美国进口服装613亿美元,同比下降24.1%。8月当月进口下降25.9%,比7月17.3%的降幅有所扩大。
自中国进口137.4亿美元,下降30.3%;占比22.4%,同比减少2个百分点,但比前7月份额微增0.6个百分点。
自越南进口102.5亿美元,下降25.6%;占比16.7%,减少0.3个百分点。
自孟加拉国进口54.5亿美元,下降22.6%;占比8.9%,增加0.2个百分点。
自印度进口35.6亿美元,下降22.5%;占比5.8%,微增0.1个百分点。
自印尼进口31.6亿美元,下降28.1%;占比5.2%,减少0.2个百分点。
零售商业绩情况
● Levi’s
Levis日前发布最新业绩数据,第三季度营收几乎去年同期持平,录得15.1亿美元,毛利率下滑至55.6%。期内该集团直营零售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一定程度弥补了批发业务的持续疲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则被北美和欧洲的下降所抵消。
● Nike
Nike日前发布第一财季业绩报告,中国市场销售额恢复增长,同比大涨12%,其中数字业务销售额增长6%,实体店销售额大涨12%。Nike CEO John Donahoe表示,Nike女装期内在中国的增长速度超过季度的整体增长,证明品牌在该市场仍有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