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婴儿潮”顶峰一代——出生于1962年的人群,也会在2010年左右达到他们的消费峰值。之后呢?当他们开始节衣缩食时,“悲剧”便发生了。乔治•索罗斯在2008年初做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他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出生于1946~1962年间的美国“婴儿潮”一代,如今却囊中羞涩。
这在美国汽车销量上表现得非常明显,2009年1~11月,美国的汽车累计销量是937.6万台,同比下降了24%。这使坐在新泽西州蒙特维尔市办公室里的梅赛德斯-奔驰高官们头痛不已。
曾经的情况是,梅赛德斯-奔驰一直受惠于“婴儿潮”一代的成长,只要开车从一辆奔驰轿车旁呼啸而过,那么驾驶汽车的十有八九是一位“婴儿潮”成员。1986年,第一批“婴儿潮”成员步入不惑之年,梅赛德斯-奔驰公司在美国的销量达到了9.9万辆;2006年,最后一批“婴儿潮”成员也已功成名就,梅赛德斯-奔驰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5万辆,占全球总销售量的1/5。
但如今的情况却是, 美国男女的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也就是说,从2008年起就开始有大批“婴儿潮”一代陆续退休,削弱了美国的整体消费能力。再加上从美国银行以及金融系统开始爆发的本轮金融大危机,像梅赛德斯-奔驰这样的公司依赖了30余年的大手大脚消费的客户,在一场经济风暴中消费能力锐减。
“婴儿潮经济”大衰退
从宏观到微观,人口都不仅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普通因素,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素,因为它的影响触及方方面面,甚至比如说薯片的消费情况。
来自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平均消费薯片最多的家庭,父母年龄往往在42岁。为什么会如此呢?在美国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的平均年龄在28岁,根据有据可查的健康方面的研究,孩子的卡路里消费的最高峰是在14岁的时候。简单的数学就会让这个解释非常明显:28+14=42,孩子处在能吃光所有“家当”的年龄时,父母正好42岁!
那么好,明白了人口和消费之间的亲密关系,就再回到“婴儿潮”一代的话题上。“婴儿潮”一代大约有7700万人,接近美国总人口的1/3。同样是来自美国劳工部统计局的年度普查数据,美国(类似的,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家庭消费峰值出现的平均年龄在46~50岁之间,或者说平均为48岁。
因为会对经济产生冲击的家庭支出转折发生在接近50岁的几年,从那个时点开始,人们的支出会日益减少。这并不是说生活水平降低了,而是人们不再需要更大的房子,不再需要接送孩子上学或是带他们去足球赛现场,汽车的使用也不像过去那样频繁了。
也就是说,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婴儿潮”顶峰一代——出生于1962年的人群,也会在2010年左右达到他的消费峰值。之后呢?当他们开始节衣缩食时,“悲剧”便发生了。乔治•索罗斯在2008年初做出了富有洞察力的评论——他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因为美国是一个消费拉动型国家,经济增长中的80%都依靠消费。随着这一代陆续步入退休年龄,美国政府不仅将为此支付巨额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费用,而且由于“婴儿潮”一代消费支出大幅减少,美国经济还将经历严峻考验。
1992年出版的《荣景在即》一书,并惟一准确预见了上世纪90年代大繁荣的预测者哈瑞•丹特(Harry Dent)说,“从1983年前后开始的,伴随着‘婴儿潮一代’消费增长的繁荣期将会在2009年达到顶峰,并在此停留1年左右,而后将转入持续至21世纪20年代的下行区间。这代表这一个12~14年的经济低迷时期的到来。”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婴儿潮”一代由奢入俭可能扼杀万众企盼的经济反弹,并且导致美国经济年增长率急速下降。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况不仅限于美国本土,日本早在1990~1996年间,就经历了其“婴儿潮一代”消费周期的顶峰,之后经济——伴随着股市和房地产的衰落——即使在全世界都在经历繁荣时仍然不可避免地陷入深度衰退。
哈瑞•丹特说,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了上述趋势的先行者,接下来将会是俄罗斯和东欧的许多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趋势已经在2005年达到高峰,尽管目前仍处于将持续到2009年年底至2010年年中的消费繁荣趋势之中。
哈瑞•丹特警告,随着美国和欧洲趋势的转折,2010~2025年间世界增长趋势将明显变平缓。由于美欧经济体的总体规模巨大,而且是新兴国家主要的出口对象,实际将发生的减缓会比想象中的更为严重。
中国商品出口给谁?
事实也是如此,金融危机发生后,随着消费能力的下降,美国人过起了节衣缩食的日子。一个叫做“FrugalistaFiles”的博客开始被美国人疯狂追捧,博主纳塔莉•麦克尼尔是《迈阿密先驱报》的一名记者,从开博之初的“节俭宣言”,到之后坚持不懈地与博友们分享减少开支的“斗争经验”, 纳塔莉•麦克尼尔俨然已经成为了美国民众的“省钱教母”。
纳塔莉•麦克尼尔说:“一个月的时间,我都没有添置一件衣服,没有外出就餐,没有到理发店做头发,更没有到外面修指甲和修脚。这样一个月下来,我节省了400美元!”
统计数据也支持麦克尼尔这样的“省钱族”在美国绝不是个别现象。2009年1月到6月,美国纺织服装进口下降了10.7%,在144个类别中有119个类别进口下降,个别类别降幅达80%以上。
众所周知,2008年中国就已经超过加拿大成为美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占中国GDP的比重也在10年间上升了1倍多,达到7.4%。如果美国人不消费了,我们把商品卖给谁?虽然2009年上半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下降较缓为2%,但这2%依靠的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低附加值和低廉的劳动力。
而且,美国人从来不感激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商品提高了他们的福利。2009年11月中旬,美国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向美国国会递交了一份长近400页的报告,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提出:“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一些产品已经盈余的产业加强了投资,再加上中国政府的返税和减税政策,就可能进一步降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这可能导致更大的贸易不平衡,对美国造成不利影响。”“希望中国政府能够适当放宽对资本的控制、人民币汇率能更多的受市场调节,并鼓励中国民众购买进口产品。”
类似中美经济与安全评论委员会这样的“偏见”,在美国很普遍。按照规划,毁于2001年“9•11”恐怖袭击的世贸中心,将在原址基础上修建。经过严格的招投标,2009年年初,北京的一家玻璃企业战胜美国对手,成功竞得主楼1层至20层的防爆玻璃合同。但中标消息公布后,原本正常的国际贸易行为,却遭到了美国一些利益受损者的敌视。
美国制造业联盟致函美国贸易官员,称“我们国内的玻璃行业在世界上效率最高,但无法与受到中国政府巨额补贴的产品竞争”。甚至要求处理在他们看来“不公平贸易”的行为。有媒体报道称,挑起这一事端的是美国玻璃企业PPG工业公司,在招投标中该公司输给了中国企业。
随着美国“婴儿潮”一代消费能力下降,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出口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