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视察了丝丽雅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赠言:丝丽雅的发展是依靠科技创新取得的。
纵有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一以贯之的“创新”和“走出去”战略,或许便没有今天的丝丽雅重组华明的机遇。
“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无不是以先进的科技为支撑。丝丽雅多年发展,得益于紧紧抓住了科技和管理创新这个基础,企业实现了规模扩张和低成本扩张”。丝丽雅董事长冯涛这样归结企业的成功之道。
企业要做强做大,封闭落后、只把眼光着眼本土是不行的。在拥有科技和管理系统优势的基础上,“走出去”,放眼全国和全球,为丝丽雅赢得了更广阔的天地。
观念决定方向,开放的观念是走出去的前提。1997年,由宜宾化纤厂改制而来的丝丽雅确立了 “面向国际竞争,科学创新经营,增效发展图强”的经营方针。此后,企业大兴开放之风,紧紧围绕“走出去”战略,确立了开放的定位,实施了开放的管理,作出了开放的决策,采取了开放的举措。12年一个轮回,从起步时的行业老幺到今日全球同行规模最大的粘胶长丝企业,丝丽雅的成就有目共睹。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2009年,丝丽雅集团公司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1.5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利税3.3亿元,同比增长32%,创出历史新高;出口创汇达到人民币10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清晰的思路是走出去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国际化,丝丽雅决策层规划了“三步走”的十年规划:出口(1999-2003年)-国际行销 (2004-2006年)-国际化(2007-2009年),清晰地勾画了企业“走出去”的宏伟蓝图。自1999年9月丝丽雅获得外贸进出口经营权,10年间,丝丽雅一步步踏踏实实走来,把蓝图变成了真实图景。
灵活的经营策略是走出去的关键。为了拓展国际市场,当时还未获权的丝丽雅选择“借船出海”,通过专业外贸公司代理间接出口。为了启动外贸出口,丝丽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争取客户,潜心培育和开拓国际市场。在分析全球化进程中纺织业的转移趋势后,丝丽雅果断放弃韩国、香港等当时的主力市场,转向重点开拓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家,为出口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缓解政策压力,丝丽雅在全行业率先尝试开展加工贸易,努力开拓更广阔的原材料采购渠道,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率调低的风险。为了绕过贸易壁垒,丝丽雅已经着手在印度、巴基斯坦建厂的前期工作,争取在纺织业转移大潮中实现资源国际化、生产本土化、销售本地化和科技国际化,最终实现整个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目标。
响亮的品牌是走出去的核心。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质量、品牌、创新力的竞争,丝丽雅选择“走高端,做品牌”。为了做亮品牌,丝丽雅在改制之初大手笔融资11亿元进行全面的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一锭多丝技术的研发成功让企业拥有了独有的专利技术。在打造品牌的同时丝丽雅积极采取各种维权措施保护品牌,先后获得专利侵权赔偿和专利许可费总金额1591万元,也因此曾入选“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目前丝丽雅已在日本、韩国、印度、土耳其、埃及、叙利亚、越南等20个国家注册商标,全世界已有28个国家使用丝丽雅的产品。
积极应对是 “走出去”的难点。2005年4月7日,印度商工部发起了对原产于中国和乌克兰的粘胶长丝的反倾销调查。中国涉案企业11家,涉案金额达1689万美元,其中丝丽雅集团就有三家公司涉案,涉案金额784万美元。丝丽雅毅然应诉,决不退缩。丝丽雅笑到了最后:2006年4月4日的终裁,丝丽雅获得了行业最好的单税率,第三次获得了印度反倾销案的胜利。目前印度市场已经成为丝丽雅粘胶长丝出口的独占市场,价格较反倾销前提高了15%。
有了走出去带来的国际市场底气,丝丽雅重组华明才有足够的实力期待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