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棉花产业关注多年,有一个疑团始终没解开,那就是为什么南北疆棉区绝大多数棉花还是以皮棉、棉纱这样的初级产品销往疆外。
外地投资商为何只对新疆棉花、棉纱感兴趣?新疆各地打造“棉纺城”,做强做优棉花产业的宏大设想如何与区内外客商投资意愿成功对接?还是听听内地企业家如何说吧。
老谢是南疆一家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2008年,该公司3万锭规模的纺织厂投产,今年计划再扩建4万锭。老谢同时还是浙江一家纺织集团副总经理,该集团以加工纺织品为主,产品100%销往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集团所需棉纱,40%来自新疆。
吸引老谢到新疆办厂的主要动力是新疆棉花品质好。据老谢说,用新疆棉花纺出来的棉纱,每吨价格比内地棉纱高出200元—300元,而且还卖得快。
新疆棉纱质量过硬,为何不就地加工成棉布、棉纺织品甚至服装?老谢坦言,棉纱加工工艺简单,生产出来的棉纱在浙江等沿海省市不愁销路。可要是建织布厂或服装厂,没有一定规模,没有一连串相关协作厂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以建印染厂为例,一家稍有规模的印染企业投资上亿元,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服装企业客户,印染厂肯定吃不饱,紧接着就要赔本。
建服装厂也需要先决条件。加工一件服装需要纽扣、拉链、衬布等等,谁来供应这些五花八门的小玩意儿?没有一定批量的稳定需求,谁又会费心去琢磨(同样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生产这些看似不起眼,缺了它们还万万不行的小东西!
各类纺织企业的机器设备难免会出些小故障,时不时需要维修、更换。新疆范围那么大,一个地区,一个县市,在形成产业集群之前,孤零零三两个企业,哪家纺织机械配件经销商或售后服务部门都不可能为这几家企业专门开设门市部。这种情况下,缺少完善服务体系的纺织企业总不能为了换个零件,甚至买个特定规格的螺丝跑到乌鲁木齐,甚至内地吧。
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必须加以考虑。假如不久的将来,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出台更具吸引力的产业政策,加上东部地区资本、人才加速向西部流动,新疆棉区迅速崛起一个个棉纺城,一个个棉纺产业园,如何为棉纺企业输送大批合格劳动力问题必然浮出水面。
老谢所在的公司目前用工400余人,大部分是本地富余劳动力。在老谢看来,这些当地年轻人总体上本分、听话,业务进步比较快,让他伤脑筋的是相当比例的本地工人劳动纪律松散,随心所欲的生活习惯和工厂严格的规章制度经常发生抵触。
“有的人说不来就不来了。还有的是工资一领就找不见人了。”老谢谈到2009年“情人节”,车间里只剩下几个老实巴交的或年龄稍大的,其他人未经请假都过节去了。
按照厂里的规定,旷工一天扣50元工资。“三五天不来上班,我都不想扣了,劝他们别来上班算了。否则真按规定扣发工资,他们一个月连500元钱都拿不到。”
员工队伍不稳定加大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样的设备,生产同样的棉纱,熟练工人干出来的活,创造的价值与新手可是大不一样。”
还有就是品牌效应。新疆棉纺业规模再大,不创立几个国际国内叫得响的品牌还是不行。比如“雅戈尔”“杉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我所在的集团虽然年产值达到10个亿,但至今还没创出真正的品牌。”老谢并不避讳自己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