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市民较年前的各类商品消费热情略有下降,在物欲横流的庞大消费热潮里,市民将重点消费目标放在了哪里?据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市民反映,除购买年货、聚会、走亲访友外,家长们则是将相当一部分支出花费在了孩子身上,在赤峰市区的各大书店、商场、玩具店、洋快餐、音像店、服装店不难发现孩子们的身影,旺盛的消费局势也较平日大幅度增长。
据赤峰市洪森书城介绍,寒假刚一拉开帷幕,学生们就逐渐的形成了购书热,赤峰市区的各大书店里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学生前来购书,其中以小学生所占的比例最为明显。临近年关的时候,儿童进入图书市场消费的势头更为旺盛。儿童消费的图书大体可分为几类,其中教辅书籍占据着主体位置,其次则是童话系列和趣味图书,另外,典故、成语、唐诗等古典启蒙教育类书籍也格外受家长们的欢迎。虽然已经进入正月,但是书店里孩子的身影更多。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种,有的是部分家长在春节前为孩子购买教辅用书,有的是用购书这种方式作为赠予孩子的新年礼物。时至今日的购书热则是孩子用过年时家长给予的压岁钱来到书店买书的。
与购书热同热的还有儿童玩具。据一玩具店的营业员介绍,这种销售高峰从一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旺季销售额较平日翻倍增长。同时,儿童对服装的需求则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事宜。随着生活水平的与日提高,也衍生出了部分家长的消费趋势,近年来,家长及儿童购买服饰时越发的倾向于品牌服饰。一些条件较好的家长直接将孩子领到专卖店,看着品牌买衣服。也有一些家长似乎不适合消费高档商品,但是孩子的攀比心理最终说服了家长口袋里的钞票。
春节儿童消费是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开销之一,也似乎成为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必需。一次购物花去几百上千的家庭不在少数,但是孩子仍不满足的现象也不足为怪。一些对孩子关爱有加的家长们正在亲身实践着这种消费状态,那么,到头来究竟是谁掏空了钱袋?是孩子攀比、炫耀的消费心理,是家长错误扭曲的价值观?还是家长的价值观和孩子的满意度相矛盾,促使消费走向扭曲,用过度的溺爱诱发了永不满足的过度虚荣心?13岁的洋洋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爸妈月工资加在一起不到3000元。但爸妈颇为宠爱这个独生子,只要是洋洋提出来的要求家长都会尽量满足。春节前夕,父母同洋洋一同上街为他选购衣服,平日里洋洋穿的鞋大都超过百元,可是这次他竟然提出了让父母为难的过分要求,“必须要与班级某某同学一样的运动鞋,还要与之匹配的运动装束”!家长到专卖店看过价格后便立即犹豫了起来,300多元一双的鞋加上一套名牌运动装对于小学生而言确实有些奢侈,对于一般家庭收入的父母而言自然颇为不舍。洋洋见状后非常不高兴,100多元的鞋子和衣服任凭父母怎么强颜欢笑的说服都无济于事,原本快乐的购物过程也因受到洋洋情绪的影响而冷漠起来。随后的几天里,洋洋总是故意和家长怄气,还用吃饭挑三拣四的恶劣态度和父母冷战,最后父母只能咬牙为儿子添置了这套价格不菲的衣服才赢取了洋洋的欢心。
对此,赤峰学院教授王双全认为,儿童消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沉重负担,一些孩子的消费观念因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其所需。在物质充裕的时代里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家庭中,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东西的现象时有发生,动辄要购买超过百元的玩具和名牌服装的孩子也不在少数。日常生活中提出的不合理消费要求也许正是应了大人倾力满足的心理罢了。还原事情的本质,在孩子消费的这一过程中,消费主体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每个孩子的消费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其实反映的是部分家长的消费心态,有的可能是生活条件优越,有的则延伸演变为某种程度上的教育模式。因此,儿童消费要适度,不可“惯着”孩子,否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