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还是挡不住来了。”走出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见到了久违的阳光,心情大好的骆勇忍不住感叹了一番。“冷空气再威风,它也已是强弩之末了。”
这是华交会的最后一日,灿烂的阳光,带着气温一路飙升,一扫前几日的阴冷,这似乎应景了今年外贸行业的浓浓暖意。
扫除去年阴霾 6月以上长订单开始出现
“上半年我们已经不准备再接订单了,就算接了也来不及生产,参加华交会主要是为了接下半年的订单。”因为华交会前已经签下了一批出口订单,让骆勇今年的华交会之行压力小了不少。
这显然和一年前火急火燎寻找订单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今年的客商质量明显提高了。”骆勇初略地统计了一下,一天差不多有二三十人进来他的摊位,而且和去年不同的是,这些客商都是真心想下单的。“最重要的是,一些长久没有见到的老客商也回来了。”
客商数量多了,他们带来的订单也跟着“丰厚”起来。此前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企业收到的多是小单、短单、急单,如今大订单开始增多。“尤其是订单周期,已经逐步开始延长到一月一次。”
“如果操作得好,我们今年有可能恢复到正常年份的出口水平。”红火的场面让骆勇开始憧憬起今年的收成。
骆勇的企业显然是外贸回暖的一个缩影。
在本届华交会期间,浙江省商务厅对一些参展企业进行了调查,其中有九成企业表示订单已经排到了5月份之后。同时,订单交货期在6个月以上的长订单也开始出现了。
“这预示着外贸回暖的正进一步巩固。”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分析说,外商采购需求正在迅速扩大,主要是两大因素在推动:一是客商库存基本消化,二是以欧美市场为代表的外需正在回升。
“有没有新产品?”
华交会这个庞大的平台,参展企业成千上万,如何提高国外客户的“收视率”,骆勇可谓煞费苦心。
“只有掌握了市场动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市场流行什么,才能抓住订单。”作为“老外贸”,骆勇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开发,努力制造着“卖点”。“比如,在原料方面,以前都是用别人的面料,现在可能会逐步自主开发自己的面料,或者跟面料厂商合作,开发一些功能性的面料,这样的利润就可观了。”
“每年华交会,若摆出的产品总是老面孔,买家就会产生审美疲劳。”骆勇告诉记者,这两年,在展会上遇到新客户,对方往往单刀直入问“有没有新产品”,若无言以对,即被抛弃出局。而合作多年的老客户,也反复要求他一有新品就马上电话通知,“逼得你必须保证新品的开发力度”。
事实上,骆勇也从坚持每年推出5—10个新产品中尝到了甜头,“拿今年来讲,因成本原因,我们将成品定价逐渐抬高了10%,这要在过去,谁敢做这种傻事啊?但老外照样采购我们的货,因为我们的产品独特,老外没比较,我们就有提价的底气!”
三重门
就在订单不断增加的同时,用工荒、贸易摩擦、汇率问题等现实因素,又让骆勇为交货而烦恼。
“服装纺织品历来是中国的出口大户,现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然也成为贸易摩擦的重灾区。”虽然去年逃过了一劫,但骆勇担心这种厄运可能会随时降临。
而骆勇的担心显然不无道理。春节刚过,阿根廷就发布公告,决定对中国向阿根廷出口的西服、套装和夹克展开反倾销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外对中国出口纺织类产品进行调查的立项和初裁就已超过30项。而今年仅仅1月份,国外对中国纺织品召回案件就发生了14起。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通过提高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和采取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等构筑贸易壁垒,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张汉东说。
频繁的汇率波动则是悬在骆勇头上的另一把达摩克利斯剑。“2007年最惨,每做100万元美金的订单,就损失100万元人民币。”
不过,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交付了高昂的学费后,骆勇现在也学着采用远期结售汇,以抗击人民币可能出现的更大幅度升值。“我们和国外买家签订单时预留空间,将价格有效期缩短。”
相比于贸易摩擦和汇率变动,缺工问题似乎让骆勇更加头疼。“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订单急剧减少,那时是愁订单。现在订单增加了,愁的却是劳动力不足。”
“去年这个时候,90%左右的外地工人都已经回厂了,今年只有70%不到。”骆勇无奈地摇了摇头,“忙的时候管理人员上生产线、装集装箱也都是很正常的现象。”